首页 > 正文
陈速:持续聚焦主业延链、补链、强链 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

  新华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新华网重庆频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此背景之下,新华网特邀请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速做客新华网会客厅,就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在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强化环境治理等主业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如何强链、补链,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展开讨论。你好陈董,欢迎您的到来,和网民朋友先打个招呼吧。

  陈速:新华网的朋友们,大家好!

  新华网:作为一家国有生态环保企业,“十四五”以来,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在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有哪些成果?接下来将如何发力,走好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环境治理水平。请陈董给我们做一些介绍。

  陈速:“十四五”以来,在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主要围绕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环境综合治理等主责主业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污水处理方面。我们新建了2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9.6万吨/日;累计处理城镇污水36.59亿吨,削减COD80.17万吨。同时,我们大力推动中水回用、尾水发电工程,目前中水回用能力达到24.65万吨/日,实际年回用784万吨,主要用于污水厂厂内回用、河道生态补水和市政绿化用水。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们新增焚烧处理能力6950吨/日,累计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2612万吨,相当于减少约81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提供绿色电能103.64亿度,可供约2220万人一年生活用电。

  餐厨(厨余)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在洛碛生态环境产业园内建成投运了专门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400吨/日,累计处理餐厨(厨余)垃圾230万吨,回收了8.45万吨毛油,生产了生物质天然气2150万立方米。

  危废处置方面。新增危废处理能力4.95万吨/年,共处置危废8.5万吨。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应急处置了医疗废物8600余吨。

  流域治理方面。我们参与的南岸区长生河及其支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善了流域污水管网建设,控制点源污染,显著改善了河段的水质及环境。我们牵头的一品河、黄溪河“清水绿岸”治理提升PPP项目,总投资14.4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解决管线堵塞、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惠及周边10万居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既定的“12345”发展战略,紧跟“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全市碳达峰和碳中和。

  污水处理领域,将加大拓展力度,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同步开展污水厂网一体、污水资源化利用、乡镇(村)污水处理等业务布局。

  固废处置领域,将加大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力度,保持技术、运营等核心优势,开展并购拓展、产业链延链和海外市场布局;做大污泥处置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创新污泥技术、专利、人才等资源。

  危废处置领域,将加快推进长寿、璧山危废处置场扩能升级,着力科技创新,向高盐危废、医疗危废、大宗危废等细分领域拓展。

  环境治理领域,依托水处理等业务优势,加大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等业务拓展布局,探索进入资源再生领域,开展循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

  新华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胜利收官,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提质增效?

  陈速:三年行动启动以来,我们建立了月度督查、季度调度、通报约谈、半年评估、年度考核五大工作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改革成效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党建入章”全覆盖,集团和136家子企业,全面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逐级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同步修订各治理主体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加强董事会建设,31家应建子企业全部设立董事会。去年,三峰环境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二是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聚焦大环境产业,制定“12345”发展战略,确定了供排水、固废处置、危废处置、环境治理4大主业和资源再生等N个新环境业务的布局方向。去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专业化重组了重庆环卫集团和重庆环投集团;重组后,集团主营业务从原有供排水、固废、危废等进一步延伸至垃圾收转运、餐厨(厨余)垃圾处理、环境检测监测等领域,大环境产业布局更加完善。

  三是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三峰环境集团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入选全市“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建立经理层成员薪酬、绩效考核等配套管理制度,实现全层级全覆盖。出台了《上市公司发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2022—2025)》,把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内部标杆试点,示范引领改革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主责主业,以打造重庆市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标杆企业为目标,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随着环境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趋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环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庆水务环境集团近年来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下一步如何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陈速: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在氛围营造、机制建设、投入强化、平台搭建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不断推动集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一是持续营造科技创新氛围。2021年以来,已完成“垃圾焚烧烟气高分子脱硝技术研究及应用”等22个项目立项。开展科技创新成果、个人和团队奖评选奖励,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工作人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同时,我们吸纳16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组成集团技术委员会,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紧缺型人才4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二是大力强化机制建设。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制订了关于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26条具体措施;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设立了3大类、17个具体奖项;编印《科技创新政策汇编》,形成了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包”。同时,结合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实施,试点“揭榜挂帅”,探索项目负责制;有序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机制。

  三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集团研发投入经费从2018年的9149万元增至2022年的3.5亿元,结合生产与发展需求,每年立项实施的科技创新项目超过100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超过20项。累计实施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多项;拥有国家专利800多项。

  四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团拥有2个国家级平台、3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随着“环卫”“环投”的加入,集团将拥有科技型企业1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多路径引进人才;坚持机制引领,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以生产运行和产业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精准实施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引进转化一批技术成果。同时,我们将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技术体系,打造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不断提升集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

  新华网:近年来国资委提出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规划目标,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又将有哪些规划呢?

  陈速: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关键期,数字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力,在新形势下,集团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一是建设数字化人才队伍。我们专门成立了数字信息专业委员会、数字信息部,吸纳引进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数字化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是统一数字化建设思路。编制了数字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顶层规划、分级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智慧环境总平台”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全集团战略投资、合规管理、风险预警、精细运营、智能辅助决策的数字化赋能。

  三是将数字化转型纳入考核。出台了数字化相关管理办法,根据发展规划分解所属企业数字化转型年度目标任务,并纳入所属企业经营目标考核范畴,助推集团全局数字化转型。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智慧环境总平台一期建设,上线了战略规划、投资管理、科技创新、生产运行等15个信息系统,获得19项自主知识产权。结合所属企业的数字智能体系,基本实现了“网络通、系统通、数据通”,打破了传统信息孤岛,打造出整个集团“一张网、一盘棋”的数字化管控架构。

  下一步,集团将继续坚持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加大力度推动环境产业全流程数字化再造和智慧化赋能,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形成环境综合产业大数据资产,逐步完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目标。

  新华网:产业强则企业强,产业兴则全局兴。重庆水务环境集团在保持西部行业领先优势,做强做优做大,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速:总体思路是聚焦环境领域,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以打造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标杆企业为目标,不断完善“4+N”环境产业体系总体布局。

  一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对标世界一流。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不断提高供给质量,进一步加强与同行业国际先进企业的质量指标对标,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大力度保障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

  二是在市场经营上对标世界一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组织生产运营,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准确判断市场、拓展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提质降本,切实提高活力效率。

  三是在科技创新上对标世界一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开展科技攻关,聚焦“4+N”体系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做实做大各级环境产业研发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是在企业效益上对标世界一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既要彰显国企担当,积极推进各区域供排水、垃圾焚烧发电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通过市场经营大幅提升企业发展效益,不断完善环境产业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对标世界一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水环英才”计划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工匠技能人才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六是在数字化变革上对标世界一流。突出数字化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以数字化变革推动企业治理模式变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推出科技含量高、示范性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智慧水务成为市属国企数字化转型标杆。

  七是在企业文化上对标世界一流。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继承本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提振员工精气神。

  八是在企业实力上对标世界一流。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结合资本运作,着眼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抢抓机遇、扩大市场,提升企业规模质量,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网:通过陈董的今天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十四五”以来,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主要围绕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环境综合治理等主责主业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紧跟“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全市碳达峰和碳中和。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暂告一个段落了,再次感谢陈董的到来,我们下期再见!

编辑: 王彩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3112955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