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去定义何跃的艺术创作之路。他没有上过美院,也没有师承,因为对“泥巴”的热爱,从1989年做出第一件陶艺作品,三十多年里创作出数千件艺术品。2013威尼斯双年展大型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在中国邀请了100多位中国艺术家,其中一位就是重庆陶艺艺术家何跃。
面容清瘦,美髯及胸。暮年的程颐身着朴素的长衫,端坐在寂静的点易园内,左手握卷,右手指向虚空,无声地讲述着他对宇宙和生命的终极认知。
1200多年前,杜甫一家在今天的重庆渝中区、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寓居了三年,杜甫吃过重庆火锅吗?1000多年前的重庆与今天的重庆差别大吗?杜诗的回答是:太大了!
在韦嘉的作品里,无论是最初的石版画还是布上绘画,他一直在画人:“很难描述为什么,作品中的人物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觉得,艺术对于我来讲,恰恰就是这无法预见的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值得我去探讨,如果说所有的作品、你所创造的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我会觉得它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由于文献资料的匮乏,东周时期楚势力西进,究竟达于峡江地区的何处,长期以来并无落槌定论。直到上世纪末,随着忠县㽏(gàn)井沟崖脚楚墓群的发掘,这一困扰史学界多年的疑问才有了初步答案。然而,答案的得到却引出另一个更为诡异的问题:楚人西进为何在㽏井沟戛然而止。
明月坝遗址在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走马村,澎溪河畔的扇形台地上。1992年,明月坝遗址被发现,1994年进行了小规模试掘,2000年至2003年展开了大规模发掘。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处罕见的唐至北宋的市镇遗址。
四年多来,这部戏累计演出超过百场,参演人员彼此配合已十分默契,但大家每天还是从早上一直排练到深夜——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每一段台词,每一种舞蹈的呈现形式,甚至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走位,都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2022年,张者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从《桃李》到《山前该有一棵树》,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张者一直以自己的经验刻度,构筑他的小说世界。拿到鲁奖后,他自称文学创作的上半场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三峡老关庙遗址的出世,让大禹治水的故事由虚无的神话传说变成了可感的历史事件。更为严谨的说法是,老关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给4000年前的那场大洪水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
峰门铺是一个垭口。垭口,就是山梁上狭窄的山口。巴渝多丘陵,垭口是山里山外交通的捷径,巴渝古人翻山越岭,必经垭口。垭口不仅把山里山外散居的村落连成一片,也是古驿道的必经之所。有的垭口处在邮传的节点上,就成为驿站。在宋代,负责递传军机文书的驿站成为递铺。峰门铺就是这样一个递铺。
在漫长的一段时期中,张勇像是酉阳民歌的“摆渡人”,他结合现代元素,对原生态的民歌进行创新。他把自己的嗓子比喻为一支“乐器”,从武陵深处、从群山之间、从酉水之滨,站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舞台上,将酉阳的民歌“唱”到更远的地方。
盛装出场2000余年之后,2003年,富贵浮华之地——云安古盐场消失在汤溪河中。那些千年古井和盐灶,伴随着单调而沉着的江水拍岸,沐浴过最后一抹阳光,无声作别云集江岸的众多盐工,化为云安人永远的记忆和牵挂。多年以后,曾为云安盐场送行的人们,会向后人诉说起这悲伤的故事吗?
游江是什么人?好像是个问题。这个人不好准确定义,因为他骨子里有一种朝秦暮楚的特质,从事过的职业随便一数就有:美术教员、商城设计、照相馆老板、摄影记者、艺术策展人、文化馆职工等等。目前,他有一个很“虚”的统称:磁器口文化名人。
发现武陵阙时,它早已被肢解得四分五裂,散落荒野,其中一部分被当地人拆解成条石,砌成了猪圈。在他们眼中,那不过是一堆来历不明的废弃石料,与其抛弃荒野听任风化,还不如破拆砌成猪圈,发挥点实际的作用。
刘超没有用过手机,也不用电脑,当然,“异类”这个词也没法囊括他,因为,他远远地、默默地将自己置身于“别处”,与我们所处的智能世界似乎不在一个平面。甚至就连采访,也只能依托朋友代为联系。
据考证,西汉时期青铜熨斗已被豪门大户普遍使用,多为不带座的“水瓢”状,而不是现代熨斗的船首状。汉代早期的熨斗造型简单,直柄,个别柄上还有刻度。平底,少数有盖,斗口沿和柄部饰有几何纹饰。
古有陶渊明寻世外桃源,彭川一直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桃花源”。从彭川的画作中不难看出,他试图以笔墨来书写心中的山水,一幅有一幅的深远空阔,一幅有一幅的笔墨趣味。
对罗小松而言,某种意义上,书法创作甚至超出了“寄托”,而成其理想世界的“庇护所”:“一个人的书法和他的生命是同时走向成熟的,而且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它与人的整个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