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看重庆新探索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晚春时节,走进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只见白鹭成群,民居小楼星罗棋布,绿荫白墙相映成趣,引人驻足。

  “隆兴镇是典型的传统农业镇,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头猪、喂点鸡鸭,以前难免垃圾遍地、污水乱流,但现在这些矛盾都解决了。”日前,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题调研组来此实地调研,隆兴镇镇长雷静介绍,当地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重庆通过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一村一策”整体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真正做到了留乡愁、汇人气、聚人心,让越来越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巴渝大地化为现实,得到专题调研组肯定。

  “宜居”留乡愁

  离开的村民回来了

  治理好农村黑臭水体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

  “对大多数村子来说,处理畜禽粪污是必须答好的一道生态考题。”在合川区隆兴镇油橄榄基地核心区,隆兴镇党委书记代金川向专题调研组详细介绍当地“变废为宝”的经验做法。

  前些年,当地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使居住环境臭烘烘,也污染了下游河流水质,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一些村民甚至因此搬离。

  “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要让发展和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代金川说,经过仔细摸排调研,2014年,隆兴镇引进油橄榄产业,通过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以“公司自营”“公司+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合作+农民入股”等方式,发展油橄榄3万亩。此后又依托油橄榄产业,引进全市第一家楼层式欧盟标准养猪场,发展生猪当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6家;同时引进生猪等畜禽粪便日处理能力达400吨、年产有机肥10万吨的杨二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抓住油橄榄、生猪和有机肥3个重要环节,我们构建起‘猪-粪-肥’‘猪-沼-果(粮、菜)’等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禽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新格局。”

  绿色农业兴起,带动了外出居民回流。距离隆兴镇油橄榄基地约20公里的钱塘镇大柱村富龙沟院子就是一个例子。

  富龙沟院子有不少极具特色的川东民居,建筑古韵与新风并存。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户门前,沿路竖立着崭新的新能源路灯,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篱笆两旁的小黄花向阳绽放。

  年近80岁的老党员李忠良热情地邀请调研组参观自家小院:“以前周边环境脏乱差,退休后我就进城住子女家了。前几年回村发现变化好大,水体不黑、空气不腥、鸡鸭入笼,我就把老房子重新装修,又打理了院子,住着心旷神怡。近来回村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好几家进城的乡亲也准备返乡了。”

  重聚乡愁的富龙沟院子,是重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扮靓乡村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22年,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9.7%,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64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消除面积近30万平方米,使44万村民受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连续五年,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均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宜业”汇人气

  乡村焕发生命力

  在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一个关于“转变”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二渡村地处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辖区内有渝东南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涪陵榨菜集团,拥有优质青菜头选育栽培基地,被誉为“世界榨菜第一村”。

  这样一个产业兴、百姓富的村子,曾经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改变始于2018年。当年底,二渡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通过了《二渡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办法》,采取评比、奖惩、曝光等系列措施,树立褒扬先进、鞭策落后的新时代乡村治理导向,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文明意识、绿色发展意识。

  近两年,二渡村大力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河道整治,修复渠堰、排洪沟,新建污水管网10余公里,还促成个别零星边远户就地还田还土生态消纳,有效治理农村污水,全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该村还通过“农户入股+集体管理+企业运营”方式,探索推进农村集体耕地、宅基地、房屋“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摸索出一条闲置农房“收储+转租+运营”发展思路,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让沉睡资产重现活力。

  截至目前,二渡村已收储闲置房屋17户,招商引进“乡野茶食”“万合归居”“宸霖传媒”等10余家年轻创业团队,解决群众就业80余人,正着力打造亲子农场、榨菜全宴、萌宠乐园、养生汤锅、文创伴手礼、扎染陶艺等项目,完成后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二渡村围绕“宜居”“宜业”积极探索,实现了“汇人气”“焕生机”的华丽嬗变,获得专题调研组点赞。调研组成员普遍认为,重庆在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大有作为。

  “和美”聚人心

  造就流量“长红地”

  “五一”假期首日,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便涌入一大批休闲度假的客人。青瓦屋顶、彩绘上墙,小溪潺潺、风车悠转……走进这里,一种传统与现代、民俗与艺术的“碰撞感”扑面而来。

  此前到此调研的专题调研组同样对东升村的混搭气质充满兴趣,尤其关心该村是如何将一个昔日房屋破旧、人烟稀少的小山村改造成如今的和美乡村。

  东升村村支部书记江洪流打开了话匣子:“和美和美,核心就在于‘以文化人、以和致美’。”

  他说,柳荫镇历史人文底蕴丰厚。东升村在征求各方意见并科学论证后,决定在构建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基础上,进阶探索“农+旅+艺+学”融合发展之路——曾经的柳荫粮仓转变为百年乡建文化、水渠文化、中小学美育成果展示馆,新开发的乡村电影院、书屋、大舞台等公共空间,成了当地村民的“精神粮仓”,不仅留住了乡风乡韵,也体现出了内在的和谐美。

  与此同时,闲置房屋摇身变为咖啡馆,房前屋后的空地在鲜花绿植的映衬下更添诗意,村口的露营基地设有星空帐篷,夏夜甚至能看到萤火虫。

  靠着乡村文化和艺术感的奇妙融合,东升村成功“破圈”,成为休闲娱乐的流量“长红地”。江洪流说,去年村集体经济达到30万元,按照约定应有30%用于村民分红,20%用于产业再发展,20%用于村里公益设施建设,20%用于人才奖励,10%接济村里困难群众。然而村民们主动提出,将分红部分全部用于产业再发展。

  “审计报告显示,我们出1块钱搞建设,大概能带动村民出3块钱。改善一户人家,就能引导三四户人家回村,现在村民回流现象越发明显。”柳荫镇党委书记何波颇为骄傲地说,打造和美乡村,使村民们的生活和心态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为下一步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雷认为“重庆乡村建设发展符合地域实际,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设有人文的和美乡村。”

  “重庆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乡村建设和乡村善治相统一,巩固现有成果。”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建议。

 

编辑: 江茜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8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