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三电”项目接连上马加速补齐短板

  5月底,一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两江新区举行,现场签约3个项目,总投资341亿元。其中的两个项目——昆山沪光汽车高低压线束项目、渝江压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均与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有关。

  这令不少业内人士感到兴奋。

  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重庆传统燃油车的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然而,重庆新能源汽车的本地化配套率一度仅30%左右,是一块短板。

  最近种种迹象显示,重庆这块短板正在加速补齐。特别是汽车产量占重庆六成的两江新区发力新能源汽车配套,就像一块晴雨表,提示人们新一轮重要的产业提升期已经到来。

  观察全市相关动向,去年末,台达电子(重庆)公司在重庆经开区成立,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相关电子零件;近期,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软件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光庭信息,在重庆设立全国第二总部,恩智浦也在渝建立中国汽车电子应用开发中心。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重庆在完善配套上大动作频繁,一大批“大小三电”(大三电指电机、电控、电池,小三电指DC/DC转换器、车载充电机、高压配电盒)项目接连上马。无论是动力、变速、制动系统,还是转向、车桥、内饰、空调系统等,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供应链。到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三电”本地化配套率要超过50%。

  牵住配套提升“牛鼻子”

  重庆整车企业瞄准核心技术发力

  “传统汽车好不好,要看‘三大件’。新能源汽车好不好,要看‘大三电’。”这句行业人士熟悉的顺口溜,很好地阐释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发展核心配套能力上的区别。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车厂掌握“大三电”核心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相关配套的水平和能力。重庆整车厂商正在“大三电”赛道上发力猛奔,不断摘取新成果。

  6月25日,2022重庆国际车展现场,阿维塔科技联合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发布的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在业界引发强烈关注。

  CHN平台具备高集成、高延展、高性能、高续航、高安全、强计算、高智能、可进化等优势,最大支持3.1米长轴距车型的开发,并能实现7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基于该平台的首款车型阿维塔11拥有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的高效补能表现。

  在长安汽车展台上,不少消费者也被一款叫“深蓝03”的新车型吸引。

  这款新能源车型搭载了长安汽车“超集”电驱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大三电”核心技术。此前行业第一梯队的华为和比亚迪,电驱综合效率达到89%,峰值效率93%。而长安“深蓝”的新一代“超集”电驱系统,将系统最高效率提升到95%以上。

  长安汽车副总裁、长安新能源董事长杨大勇介绍,长安汽车从2001年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除了电芯没有自研自制外,已掌握电池大数据、热管理、电池包集成等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119件,其中很多技术全球领先。

  重庆小康集团在“大三电”技术领域也不甘人后。

  今年3月,小康旗下赛力斯汽车与华为共同打造的“问界M5”,在全国36座城市完成首批交付,目前销售量一路攀升。这款车搭载的纯电驱智能增程技术平台,由小康旗下金康动力自主研发生产。

  “我们还在持续对电驱进行技术迭代。”金康动力技术委员会委员陈明昌透露,目前公司已完成高压永磁电机(含电控)及高压感应电机(含电控)的样机试验,产品成熟后,金康的高压电驱产品能让新能源汽车快充时间再缩短一半左右。

  从2016年开始,小康进入到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工作中,其核心研发成员来自世界顶级汽车公司,不但取得超过1000项新能源相关专利技术,还在增程领域实现行业领导者地位。

  “支持长安、赛力斯这样的大厂提升‘大三电’技术,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配套上取得突破的最好方式。”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副局长赖涵表示,“大三电”门槛高,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大量投入,整车厂这一块能力强大,等于是牵住了配套提升的“牛鼻子”。

  找准产业突破关键点

  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密集落户

  新能源汽车涉及传统汽车以及电力、交通、信息通信、软件等行业,体系十分庞杂,重庆要完善产业配套,除了强化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在培育和招商引资方面还必须找准角度、用准力度,用有限的资源在关键方向实现集中突破,高效推进产业布局。

  哪个方向能够成为重庆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主心骨”和“牛鼻子”?从重庆近期的一系列大动作上可见端倪。

  5月18日,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再次牵手两江新区。继该项目去年签约后,赣锋今次又追加投资46亿元,新增储能及动力电池产能10亿瓦时,并计划在重庆建设先进电池研究院,发力固态电池技术更新和产品迭代,开展电池开发测试。

  5月19日,吉利科技、孚能科技联合在涪陵投资的12亿瓦时动力电池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在推动产业配套本地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动力电池企业为何密集布局重庆?

  以涪陵上述项目为例,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表示,当下西南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在重庆布局动力电池产能,对于孚能科技意义重大。

  涪陵区相关人士表示,源于雄厚的汽车制造业基础和绿色发电等优势,西南特别是成渝地区正在成为汽车动力电池厂商偏好的重要产业布局地,我们全力争取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可谓正当其时。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配套中的绝对主角。”杨大勇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升,目前动力电池在整车配套成本中的比重已达50%左右,“可以说,解决了电池配套,新能源汽车配套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正是察觉到自身优势和行业风向,重庆通过政府层面的“无形之手”,瞄准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聚集新能源产业生态。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介绍,2019年以前,重庆在新能源电池这块还是空白,为补齐这一关键产业,市级有关部门和璧山区提前布局,花大力气在国内寻找优质厂商,最终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协议,将其动力电池厂落户璧山区,业界有名的“刀片电池”便出自该厂。

  政府牵头搭建平台

  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攻关

  上千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是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底气所在。如今本地产业要转向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不仅考验这些配套企业的前瞻力,更考验他们的决心。

  6月18日,位于璧山区的蓝黛科技为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打造的全自动一体化电机轴产品正式下线,在业内和资本市场引发关注。

  蓝黛科技最开始生产摩托车零部件,后转型到汽车变速器、平衡箱总成等。近年来,看准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该公司再次主动转型,“卡位”新能源车传动零部件市场。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新能源动力传动产品方面,该公司运用跟随大厂同步研发的策略,重点布局新能源减速器总成及新能源减速器齿轴核心零部件板块,并积极开发高转速、高精度的新能源电机轴等关键部件,“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成熟需要一个周期,最开始不会有多大回报,但企业要有定力,更要有毅力。”

  经过数年沉淀,蓝黛科技的付出赢得回报:日电产、吉利威睿、比亚迪、法雷奥、格雷博、金康汽车、汇川技术、卧龙电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均成为其客户。2021年,该公司动力传动业务得益于新能源汽车板块,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34亿元,同比增长59.47%。未来两年,新能源产品预计将占到该公司动力传动业务总营收的70%以上。

  在重庆,这样的配套企业还有很多。

  在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轮值总裁许林看来,有部分企业本身规模就不大,利润不高,现在转型需要投入上千万甚至上亿资金,压力会很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选择一批重点企业来扶持,同时对一些“卡脖子”的零部件,可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联合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参与攻关,“比如车规级芯片,重庆可以在这个领域先行先试。”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重庆未来将进一步密切零整关系,支持长安汽车、金康赛力斯等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建立合资公司,获取核心配套部件优先保供权。同时将围绕驱动电机、电池材料、热管理系统等领域,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补短板,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数读>>>

  目前“大小三电”本地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中拥有核心技术企业30余家

  到2025年,重庆将集聚国内外知名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5家、电机企业5家、电控企业5家,动力电池年生产能力达80亿瓦时,电机、电控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套

  到2025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机、电控、电池的“三电”本地化配套率要超过50%

  数据来源:市经信委

  访谈>>>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超车”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

  供应配套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区域产业能否集聚的重要因素。重庆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完善配套是必然之举。当前,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有哪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突破?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重庆青山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院长周朝东。

  重庆日报:目前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周朝东:新能源成为汽车行业的新趋势,这一点重庆早有预判。我们本来以为还有两三年才会迎来风口,但从现在的趋势看,这个风口提前到来,导致重庆在相应配套上有所不足。

  比如在“大三电”领域,像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早在很多年前就决定集中力量发展这一块,所以近年来它们的相关业务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各方面技术也处于行业前端。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有起色,但在技术、规模方面与沿海地区有明显差距,产业链受到一定制约,特别是比较缺乏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

  重庆日报:面对这些困境,重庆现在有什么对策?

  周朝东:重庆有很好的汽车产业底蕴,目前整个产业也在积极“调头”,向新能源领域加速转型。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一些车企已提前开展一些新能源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应用。

  重庆有很多新能源汽车配套厂商也是如此。据我了解,这些厂商或多或少都开始研发,甚至已推出一些适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青山工业也已制定相应的转型计划,今年将在电机控制器上发力。目前,我们已在上海成立电机控制器研究的分院,希望通过那边成熟的新能源生态和环境,加速企业转型。

  重庆日报:重庆车企既然在加速转型,有什么方法可以实现“超车”?

  周朝东: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一个明确规划,把它当作新的产业来重新布局、重点培养、大力支持。这里说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框架性文件,而是要细化明确到具体哪个门类,用什么方式去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重庆新能源汽车生态还没有打造起来,想简单依托市场、依靠企业去转型非常困难。比如青山工业想转型做电机控制器,那需要找到相应的渠道,但我们并没有这个渠道,想寻求合作也不容易。

  所以,未来重庆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超车”,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政府牵头引导,让多个企业抱团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加速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配套产业的发展。

  重庆日报:您对重庆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议?

  周朝东:一定要注重人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好在重庆汽车产业底蕴雄厚,具有丰富的汽车产业应用场景。后续要利用好这一点,引入更多人才,为重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基础。在引入人才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要重视实干型人才,不要唯学历论,更应看重个人的能力与技术。

  此外,重庆在招商引资时,也要注重新能源汽车上游企业,比如原材料、芯片等。这些企业只要集聚了,自然会让更多中下游企业汇聚过来形成生态。

  本报记者 杨骏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