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彭水阿依河社区78家微企吃上旅游饭

  3月26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春雨霏霏。

  社区办公室里,62家微型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参加社区组织的服务技能提升培训。

  “今天参加培训的主要是农家乐、采摘园的业主,下一步我们还要对防水袋、豆干、竹编等加工厂的业主进行培训。”西南政法大学派驻阿依河社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唐潜宁介绍,阿依河社区目前已培育各类微型企业78家,“培训内容主要有食品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共礼仪、餐饮服务技能等。”

  距彭水县城20余公里的阿依河社区,辖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也并无交通优势,却为何能培育起数量众多的微型企业?

  依托阿依河景区

  发展特色餐饮和民宿产业

  过段时间,国家5A级景区阿依河将进入旅游旺季,与之毗邻的阿依河社区也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一段日子。

  社区办公室对面,川陕山庄的经营者谢文琼正忙着为几位游客准备午餐。

  “春节人多,然后就是4到10月份,其他时间零零散散也有些客人。”谢文琼是阿依河社区较早开设农家乐的居民之一。几年前,谢文琼结束了在新疆10余年的务工生活,回到阿依河社区开起农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

  如今,依托阿依河景区,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将自家房舍改建成了农家乐、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农家乐和民宿类型的微型企业有54家,大部分生意都不错。”谢文琼还有一个身份——阿依河小微企业协会副会长,“忙的时候,家家都要请工人,我自己每天就要请4个人,一年人工费要开支4万多元。”

  村民彭国莲一直在川陕山庄务工,“一般就做旺季6个月,能有万多块钱。”

  42岁的社区居民陈维素开设了乡村人家农家乐,一家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全年都有客,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比两口子在外打工强。”

  阿依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庹真平说,近年来,依托阿依河景区,社区的农家特色餐饮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居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和景区“抢”游客

  打造采摘园促农旅融合发展

  不过,阿依河社区的居民并不满足于仅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

  “我们想和阿依河景区‘抢’游客。”庹真平介绍,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经过社区到景区的游客有4000多人。

  如何将社区打造成宜居、宜游、宜业的休闲旅游目的地,留住游客?

  结合石漠化治理种植的枇杷树,阿依河社区找到了发展方向。

  “社区有200多亩枇杷,很多游客在农家乐吃饭后,喜欢去摘枇杷。”在唐潜宁的建议下,社区鼓励居民发展家庭农场经济,打造枇杷采摘园,增添游客耍事,增加居民收入。

  一经点拨,居民都开了窍。随后,葡萄采摘园、草莓采摘园、杨梅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留在社区游玩。

  “1月到4月有草莓,5月到7月有枇杷、杨梅,7月下旬到10月有葡萄……”殷天琴的勃希采摘园地处阿依河社区岩头坝,几乎一年四季都能为游客提供采摘游玩服务,“一年收入有100多万元,务工费支出有40多万元。”

  在勃希采摘园一侧,阿依田园的数字农业大棚可以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温度、土壤温度、光照、叶面湿度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应设备。

  在这个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农业大棚里,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会培植羊肚菌,并对游客开放采摘体验。羊肚菌过季后,数字农业大棚还会发展具有观赏性的蔬果或者农业研学项目,深受游客喜爱。

  从游客需求入手

  发展小微加工企业促居民增收

  勃希采摘园一侧,王江林正忙着将10余卷一人多高、直径近20厘米的聚乙烯材料码放整齐。

  “旅游旺季就要到了,这些材料是用来生产防水袋的。”自2009年5月阿依河景区正式对外接待游客开始,王江林就从中嗅到了商机,“进去耍的一般都要带个防水袋,放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

  一开始,王江林进货销售,“倒一道手,赚个差价。”

  社区里销售防水袋的商家越来越多,王江林又有了新想法,“大家都是从外头进货,为什么我不自己生产?”

  于是,王江林到东莞学习了防水袋制作技艺,又购置了设备开始自己生产防水袋,并批发销售给社区里从事旅游用品销售的商铺。

  “现在社区里销售的防水袋全都是我生产的,一年有两万多个,平均每个批发价约18元。”除了生产防水袋,王江林还购置了洗衣粉生产设备,为一些企业代工生产洗衣粉。

  “社区里还有豆干、竹编等加工厂,产品都很受游客欢迎。”庹真平介绍,社区集体经济还结合石漠化治理发展了1200多亩花椒,并新建了700余平方米的花椒烘烤房、容量50吨的冷冻库1个,购置花椒烘干电加热主机4台,基本满足花椒冷藏、烘干需求,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480万元。

编辑: 朱俊洁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8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