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频道
【城市相册】世界气象日|用气球为万米高空“把脉” 手机标题
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这是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天气好坏与我们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影响着生产生活。那么天气到底是如何预测的?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一起走进高空气象观测站,看气象人如何用气球为万米高空“把脉”。
“三、二、一,放!”3月20日傍晚7点15分,伴随着一声令下,在重庆歌乐山的一处草坪上,一个硕大的白色气球以每秒6米的速度迅速升空。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气球,它的真身是“探空气球”,用于气象探测,为万米高空“把脉”。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三、二、一,放!”3月20日傍晚7点15分,伴随着一声令下,在重庆歌乐山的一处草坪上,一个硕大的白色气球以每秒6米的速度迅速升空。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气球,它的真身是“探空气球”,用于气象探测,为万米高空“把脉”。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放飞气球的地点位于沙坪坝区高空气象观测站,这里是重庆市唯一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全国共有超过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但高空气象站只有120个。张银廷是沙坪坝区高空气象观测站的负责人,从事高空气象观测工作已经32年了。每天施放气球前,他都会检查一下雷达设备是否正常。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放飞气球的地点位于沙坪坝区高空气象观测站,这里是重庆市唯一的高空气象观测站。全国共有超过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但高空气象站只有120个。张银廷是沙坪坝区高空气象观测站的负责人,从事高空气象观测工作已经32年了。每天施放气球前,他都会检查一下雷达设备是否正常。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在这天傍晚6点30分,张银廷和同事们便开始忙碌了起来。在氢气房内,观测员正在对充气阀门进行检查。每充一个气球大约需要消耗掉一个氢气罐。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在这天傍晚6点30分,张银廷和同事们便开始忙碌了起来。在氢气房内,观测员正在对充气阀门进行检查。每充一个气球大约需要消耗掉一个氢气罐。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探空气球的材料是生物橡胶,外观和普通气球类似。观测员将气球套在氢气充气口,用绳子扎紧,做好充气准备。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探空气球的材料是生物橡胶,外观和普通气球类似。观测员将气球套在氢气充气口,用绳子扎紧,做好充气准备。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充满氢气后的气球直径约有1.6米,但在施放之后,受高空压力影响,最终会膨胀到5米,甚至更大。“充气的量也取决于天气状况,比如遇到雷暴大雨天,就要多充一点氢气。因为高空下沉气流会阻碍气球的上升。”张银廷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充满氢气后的气球直径约有1.6米,但在施放之后,受高空压力影响,最终会膨胀到5米,甚至更大。“充气的量也取决于天气状况,比如遇到雷暴大雨天,就要多充一点氢气。因为高空下沉气流会阻碍气球的上升。”张银廷说。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为万米高空“把脉”的关键是拴在气球下方的探空仪。在升空过程中,探空仪能够对地面到三万米高空之间的温度、湿度、气压三项数据进行探测,并实时传回地面。还可以根据飞行轨迹观测风速和风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为万米高空“把脉”的关键是拴在气球下方的探空仪。在升空过程中,探空仪能够对地面到三万米高空之间的温度、湿度、气压三项数据进行探测,并实时传回地面。还可以根据飞行轨迹观测风速和风向。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每天早晚的7点15分和凌晨1点15分,张银廷和同事们都要准时施放探空气球。“365天,每天三次,不论刮风下雨都必须准时施放。”张银廷说,探空气球的施放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早也不能晚,如果漏放,那就是一次事故。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每天早晚的7点15分和凌晨1点15分,张银廷和同事们都要准时施放探空气球。“365天,每天三次,不论刮风下雨都必须准时施放。”张银廷说,探空气球的施放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早也不能晚,如果漏放,那就是一次事故。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探空气球的施放,并不是每次都会顺利。张银廷回忆,一次遇到大风天气,横向刮来的风把圆形气球吹成了长条形,如果这样强行放飞就容易导致探空仪摔落失效,只能等待风速放缓的间隙,抓紧时机放飞。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探空气球的施放,并不是每次都会顺利。张银廷回忆,一次遇到大风天气,横向刮来的风把圆形气球吹成了长条形,如果这样强行放飞就容易导致探空仪摔落失效,只能等待风速放缓的间隙,抓紧时机放飞。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气球放飞后,雷达就开始实时跟踪气球的运行轨迹,每秒钟收集一次数据。张银廷和同事需要对传回的数据进行人工纠错。“这些数据最终都会上传至中国气象局后台,参与国内、国际气象资料交换。”张银廷介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就可以绘制出全球高空气象变化的趋势图,从而得出气象预报。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气球放飞后,雷达就开始实时跟踪气球的运行轨迹,每秒钟收集一次数据。张银廷和同事需要对传回的数据进行人工纠错。“这些数据最终都会上传至中国气象局后台,参与国内、国际气象资料交换。”张银廷介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就可以绘制出全球高空气象变化的趋势图,从而得出气象预报。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晚8点30分许,随着气压不断减小,探空气球在高空膨胀至极限并爆炸,结束探测使命,张银廷和同事也完成了一次工作任务。而再过四个小时,他们又要开始为下一次的气球施放做准备。张银廷说:“虽然辛苦,但能够为大家提供准确可靠的天气预报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112

晚8点30分许,随着气压不断减小,探空气球在高空膨胀至极限并爆炸,结束探测使命,张银廷和同事也完成了一次工作任务。而再过四个小时,他们又要开始为下一次的气球施放做准备。张银廷说:“虽然辛苦,但能够为大家提供准确可靠的天气预报就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新华网 耿骏宇 摄 李华曾 刘文静 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