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瞭望 | 产业新动能澎湃强劲

  新发展格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效链接、高效畅通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多地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贾雯静 钱沛杉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优则动能足。

  数字创意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依靠创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新春伊始,多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子布局。不少企业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努力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发展格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效链接、高效畅通。

  新春时节,位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富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里,全自动化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正在满负荷运转。同时,为一汽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智能天线项目也已进入研发阶段。

  今年开年,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正式启动。依托长春汽车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产满产,力争一汽全年省属口径整车生产实现260万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是重要一项。

  不仅是吉林省,各地各部门都在加快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一方面,各地聚焦优势传统产业加速改造升级,智能化、绿色化全面推进,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广东省计划全面推动家居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工业、五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河北省聚焦钢铁、装备、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专项行动,实施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山东省计划深化“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轻纺等行业改造提升;“能源大省”山西省积极布局先进环保高效煤电机组,稳妥推进煤电项目“上大压小”,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600万千瓦。

  另一方面,各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多地重点培育产业。北京市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计划系统推进新一代数字集群专网、边缘计算体系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统筹布局;浙江省计划培育超百亿元数字企业40家,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50家,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河北省计划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倍增”计划,抓好雄安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四川省实施国家“东数西算”等重点工程,推进算力调度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国家级天府数据中心集群。

  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同样是各地关注的重点。北京市计划加强集成电路系列重要研发产业项目建设,聚焦新型抗体、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江苏省计划推进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河北省计划打造光电与导航、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四川省计划启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车轮企业的机器手在工作中(2023年2月12日摄) 杨世尧摄/本刊

  产业发展韧性增强

  2月2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迎来农历兔年首个营业日。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有“世界超市”之称。“我们需要的各种商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运输也非常便捷高效。”一位外国采购商说。

  抓机遇,抢商机。如今,义乌市场运营涉及的物流、快递、电商等产业链各种配套服务正日渐完善。

  这样的底气,源于“世界工厂”的实力——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022年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58万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国制造,有着太多高光时刻:202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今年1月,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获批上市……

  “202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表示。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2022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一方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增强“进”的动力。比如,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重要基础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和协同创新,部分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夯实“稳”的基础。比如,江西省分产业、分领域开展一批供需对接、产销合作活动,出台促进工业平稳增长25条政策等;青海西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安徽合肥深入实施“链长制”……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数字化工厂内作业(2023年2月13日摄) 唐奕摄/本刊

  融合发展为产业带来红利

  2月9日,我国首个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发布,这也是全球首个针对汽车全产业链的碳足迹信息公示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覆盖国内5000余款乘用车以及零部件、车用材料三大类产品的碳排放数据,有助于加大企业的碳减排动力,有利于引导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

  这一平台上线,将对汽车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动能,意味着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正深度融合。

  融合发展是时代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融合”一词,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出一系列相关部署,数实融合是其要义之一。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到数据首次正式被纳入生产要素范围,再到“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数字经济发展逐步走深走实、效果凸显。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是我国多地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近段时间,全国多地明确未来数实融合发展的相关目标和举措。北京市提出着力促进数字赋能城市、产业、生活,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上海市提出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江苏省提出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努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河北省印发《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

  要义之二则在于产业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欢表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的一年,全国各地纷纷向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福建省将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吉林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苏州市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内在动力……

  部署之下见落实。日前,在武汉举行的湖北文旅重点项目招商签约大会上,现场签约62个文旅重点项目。其中,农旅融合、体旅融合、茶旅融合、工业与文旅融合项目共计10余项,产业融合发展特征明显。

  除此之外,产学研融合、产城人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也是融合发展的关键,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工作部署中的高频词。例如山东省在合成生物、元宇宙等领域,支持1000家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苏州市提出打造优势突出的细分领域产业创新集群的同时,还要提供更高品质的宜居生活环境。

  融合发展为实体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浙江省湖州市一家公司通过实施数字化矿山建设,一年可节约人力成本200万元左右。

  未来,在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效益将不断释放。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

  “我国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进一步加快。”在1月1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说,2022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为近年来较高水平,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家,累计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带动、跟进跃升的高质量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1800多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调查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个百分点。

  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凝心聚力、蓄势添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近段时间,多地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在推动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出了一揽子举措,其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突出亮点。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浙江、河北、福建、江西、辽宁、山西等多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稳步上升。比如,浙江省2022年新增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1家;河北省2022年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3家、国家“小巨人”企业135家。

  1月11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核心是专注专一专业,特点是特色化,结果是出高质量的产品。围绕技术创新,一系列支持政策纷纷在各地落地: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比如,北京市围绕龙头企业薄弱环节,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揭榜攻关和样机研发,支持“小巨人”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并购重组,吸引上下游企业在京落地;河北省支持大型企业创新裂变、分拆孵化科技含量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

  ——聚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如,安徽省实施“产学研1+N”创新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强院强校强所合作建立实验室,积极参与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科技攻关;山东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并建档入库重点支持。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比如,重庆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重点培育10个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吉林省加快孵化载体建设,在现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内,遴选10个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孵化基地,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产业孵化园。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中央和地方已吹响“集结号”,推动创新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有望引领更多优质的专精特新企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8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