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重庆市2021年度居民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涵盖人口基本情况、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状况监测、健康素养、生产生活环境和重点人群健康状况等六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报告》显示,重庆居民第一大死因为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等四种慢性病死亡率较高。2021年重庆报告肿瘤新发病例97226例,较2020年增加6554例,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四种慢性病死亡率较高
《报告》显示,2021年末,重庆市常住总人口3217.38万人,同比增加39.55万人。出生人口20.90万人,较2020年减少6.88万人,同比下降24.76%。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94,较2020年略有上升。一孩出生占比54.45%,同比增加0.72个百分点;二孩出生占比38.09%,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多孩出生占比7.46%,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在居民死亡情况方面,位居第一的死因是慢性病。其中,死亡率较高的四种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2021年新冠疫苗接种量达6700万剂
《报告》指出,2021年重庆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1361个,较2020年增加439家,执业(助理)医师数有92131人,注册护士114011人。
2021年,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19363.28万人次,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为10173.89万人次。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2021年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经费达79元。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70.06%,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提供1071.97万剂次预防接种服务。2021年新冠疫苗重庆市接种量达到6700万剂,年度接种量较往年增加7倍。
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报销不再“跑腿”“垫支”
目前,重庆市已基本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2021年重庆市基本医保参保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
《报告》显示,重庆市参保人跨省异地住院、普通门诊已实现与全国所有省市直接结算。重庆市参保人跨省普通门诊实现无需备案直接结算;住院和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需要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2021年重庆市参保人跨省市外就医住院直接结算13.29万人次,市外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65.99万人次。外省市参保人来渝住院就医直接结算16.03万人次,来渝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39.32万人次,来渝门诊慢特病就医直接结算1116人次,让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报销不再“跑腿”“垫支”。
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多样性选择
我市国民体质状况如何?《报告》称,根据获取的样本数据,2017-2021年38个区县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在84.7%-99.55%。“十三五”末,重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7.65%。
为了让更多人参加体育锻炼,我市不断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全市现有健身步道3435公里、全民健身中心26个、各类体育公园107个,并建成3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提供多样性选择。到2021年底,重庆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08平方米。
肿瘤发病第一位为肺癌
《报告》显示,2021年重庆市报告肿瘤新发病例97226例,较2020年增加6554例,报告发病率为310.50/10万,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2021年前十位的肿瘤发病依次是: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胃癌、宫颈癌、淋巴瘤、前列腺癌。
城市地区发病前六位为肺癌、结直肠肛门癌、甲状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农村地区发病前六位为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
总体来看,2016年以前,重庆市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男性高于女性。从2016年起,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地区,发病率基本平稳,城市高于农村。
45-64岁人群吸烟率最高
《报告》显示,重庆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4.2%,其中男性为45.9%,女性为2.5%。城市人群吸烟率为23.5%,农村人群为27.0%。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吸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45-64岁(27.9%)、15-24岁(23.6%)、25-44岁(23.1%)、65岁及以上(18.9%)。
家中有暴露二手烟情况的人群比例为39.2%,在工作场所有二手烟暴露情况的人群比例为46.5%。
此外,6-18岁中小学生中度、重度视力不良的比例分别为17.95%、30.87%,其中男女学生重度视力不良的比例分别为28.39%、33.56%;6-18岁学生视力正常的仅占40.0%;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于男生;随着年龄增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
6-18岁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3.45%、9.24%,男生超重、肥胖的比例高于女生。(记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