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困扰知名高校多年的巨大包袱,一方是老旧社区多年无解的管理难题。如何有效解决?
医学院路小区位于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建筑年代横跨上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因历史遗留原因,小区曾长期得不到有效管理。”日前,石油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真真表示。
原来,该小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旁边重庆医科大学的家属区,建设、管理等均由该校负责。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后,该小区已由纯粹的高校家属区,演变为产权复杂的“半校产半社会”的小区模式,但重庆医科大学每年仍需投入120余万元以维护小区基本运转。
对民乐村社区来说,这个小区如何管理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小区内正规建筑只有31栋,违章建筑却多达100余处,没有专业物业、绿化稀少、管线杂乱,几乎家家户户外墙上都挂着累积几十年油烟形成的“油鼻涕”。
整合四方力量
合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2020年11月,随着渝中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石油路街道开始尝试对医学院路小区进行改造。
“基层治理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尽可能链接社会资源,拓展出一个有效多方合作模式。”石油路街道规建办主任祝平说,为此街道顺势提出了一套“党建引领、街道统筹、多方参与、共同出资、建管结合”的模式,核心就是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居民”四方力量,合力推进小区改造。
在这种模式下,街道与高校达成协议,整体移交“三供一业”的同时,移交物业大修基金730万元。
因该小区大都是老旧住宅,居民对加装电梯的呼声非常高,街道又鼓励引导居民出资640余万元加装电梯等。
最后,街道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4400余万元,对小区进行彻底的改造。
拒绝面子工程
改造全部从“根治”入手
充裕的资金保障,令这个小区的改造充满了从容。石油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瞿斌表示,以往资金紧张时改造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但这一次完全不同。
为了“消隐患”,小区拆除更换可燃雨棚830余户,整治外墙砖空鼓等问题153个,铺设消防管网1000余米,梳理各类弱电线缆2800余米,改造无障碍坡道6处。
“补功能”方面,小区加装电梯17部,增设地面停车位150余个,重新设计装修了各种运动场和健身设施。
在“提环境”方面,小区统一规划形成“绿色小区”整体改造方案,增设微景观10余处,新增绿化面积约1000平方米,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区建筑外墙上存在了数十年的“油鼻涕”,也被彻底“揩掉”。
经过一年的改造,如今的医学院路小区不仅焕然一新,更是具有了城市文化社区的范儿。
建立“造血功能”
让小区改造成效长久
“再好的改造,也需要有内生造血功能提供持久维护,否则重新没落只是时间问题。”民乐村社区党委书记何腾表示,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增加一系列功能设施等,倒逼医学院路小区考虑如何建立自我造血功能。
对此,被引入该小区的物业公司在社区、街道的指导下,打出了三张“自我造血牌”:
第一张牌,新建150余个地面停车位,方便居民的同时也获得停车费收入。
第二张牌,通过盘活小区低效闲置空间800余平方米,用于社区食堂、便民服务、商业出租。
第三张牌,通过召开业主大会,建立科学合理的物业管理费收缴制度。
“通过以上‘三张牌’,我们的收入可以覆盖物业成本。”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张新磊表示。
“尊重居民、尊重学校、尊重历史、尊重市场,我们的老旧社区改造算是摸出了一条路。”李真真表示。
重庆日报记者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