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亚仙》赴港首秀受追捧 川渝名家携手助力川剧更好“出圈”

  《李亚仙》剧照。(重庆市川剧院供图)

  “五一”期间,当五湖四海的游客穿行在重庆大街小巷,感受山水之城的无限风光时,千里之外的香港,戏曲艺术殿堂级剧院——西九戏曲中心,观众正因川剧《李亚仙》的首度赴港演出而激动不已。

  《李亚仙》是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的代表作之一。有别于以往,沈铁梅此次赴港,特别邀请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梅花奖”得主王超联袂演绎。

  川渝名家携手让本次赴港演出别具意义。它标志着全国文旅市场复苏以来,川剧“走出去”的步伐重启,更彰显了川剧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主动作为和担当,对川剧这一文化名片如何更好“出圈”,尝试着探索新的答案。

  “走出去”重启

  川渝版《李亚仙》赴港首秀圈粉

  “向天一声笑,走过这一场,莫道眼前黑茫茫,心中自有一片光……”如诉如泣,酣畅淋漓,《李亚仙》尾声部分,点燃了现场观众的情绪,掌声雷动,不绝于耳。

  两朵“梅花”,一台大戏。4月28日至29日,被誉为“中国版《茶花女》”的《李亚仙》首次赴港,便迎来了川渝名家的艺术碰撞。川渝版《李亚仙》令香港戏迷沉醉不已,谢幕时,人们久久不愿离去。4月30日的折子戏专场也星光熠熠,有胡瑜斌、黄荣华两位“梅花奖”得主合作的《长生殿》,更有沈铁梅与易传林带来的《阖宫欢庆》压轴,这些小而精的折子戏与《李亚仙》一道,完整诠释了川剧之美。

  “香港戏迷对川剧并不陌生。”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戏曲表演艺术主管钟珍珍说,2014年,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来港,沈铁梅唱了《李亚仙》片段,“观众快疯掉了,非常喜欢。”2015年,沈铁梅赴港带来川剧讲座;2017年,重庆市川剧院献演香港中国戏曲节。“可以说,香港与川剧缘分匪浅。”

  “香港是疫情之后川剧‘走出去’的第一站,香港观众爱戏、懂戏、会看戏。”沈铁梅表示,《李亚仙》赴港之约3年前已定下,“山高水长,虽有波折,但好的艺术注定会跟懂得欣赏的观众相逢。”

  《李亚仙》已不是头一回“走出去”了。2016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和2019年的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上,它都曾惊艳亮相。沈铁梅带着川剧“走出去”则起步更早。2002年,她携《金子》赴韩国连演8场,引发轰动,21世纪以来重庆市川剧院高频次文化交流的大幕就此拉开。20多年来,沈铁梅和重庆川剧人的足迹遍及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越来越多外国观众折服于川剧艺术魅力。

  守正还要创新

  立足川剧本体完整呈现剧种魅力

  香港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2019年落成的戏曲中心占地2.8万平方米,内设宽阔中庭、茶馆剧院、顶层剧院、演讲厅等,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殿堂级艺术演出场地。这里紧邻维多利亚港,以国际大都市香港为平台呈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在西九戏曲中心,沈铁梅和她的同事需要面对的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观众群体。与20年来每一次“走出去”一样,这一回他们完成得也相当漂亮。《李亚仙》是原汁原味的古典川剧老戏新探的清雅文戏,沈铁梅“腔中有人,人活腔中”的声腔神韵抓紧了观众的心,演出如行云流水,高潮迭起。

  “我们心里有底,原汁原味的川剧艺术有种极致美感,哪怕语言不通也能让观众震撼。”沈铁梅说,此前在匈牙利演出时,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欣赏川剧的音乐、表演、服装、方言等艺术,他们大胆采用剧情提示而非逐字翻译字幕来辅助演出。“以表演为中心足矣,这也是川剧艺术的文化自信。”

  唱原汁原味的川剧,代表着沈铁梅等重庆川剧人多年来在“走出去”时对艺术的坚持。“中国戏曲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性,从思想体系、表演手法到美学欣赏都与西方戏剧截然不同。中国戏曲的虚拟化、程式化,写意的表演风格等,都不断刷新着海外观众的观演经验。‘五腔共和’的川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要立足川剧本体,为海外观众原汁原味地呈现川剧之美,让观众知道何为正宗的川剧艺术。”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在立足本体守正的同时,沈铁梅也强调川剧艺术的传承创新。《李亚仙》正是经典川剧“老戏新探”的杰作,该剧在原著故事基础上,以悲剧取代了大团圆,强化了艺术效果;在传统声腔艺术之中糅合了徒歌、和声等表现方式,古老的川剧旋律由此具有了现代感,愈发悦耳动听。

  成渝双城组CP

  交流合作助推川渝文化名片“出圈”

  “说实话,这次《李亚仙》赴港演出,我个人觉得一大新意在于,这是近20来年,成渝两地的川剧名家首次以联袂主演的形式完成的文化交流,也是成渝之间对川剧创新和发展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当代中国川剧改革先锋派人物、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导演田蔓莎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成渝两地行政分开,但两地的川剧艺术同根同源,以更开放的心态团结发展,才能让剧种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著名戏剧家、被誉为“巴蜀鬼才”的魏明伦也认为,某种程度上说,《李亚仙》开了新时期川剧的先河,“铁梅是当代川剧领军人物,王超是以小生戏见长的表演艺术家,以成渝双城组CP的形式让他们二位同台对戏,实现了两地川剧艺术的交流碰撞,也生动体现了川剧剧种的开放包容。”

  事实上,本次赴港演出,正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走出去”的。“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两地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化合作,演绎出一道道靓丽风景。”重庆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这对“西南双子星”首次以川剧CP的形式,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协同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入圈’是时代的新机遇,‘出圈’是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这几年,沈铁梅一直在思考川剧如何才能更好“出圈”。在她和团队努力下,重庆市川剧院在保留川剧传统艺术基因的同时,吸收国际艺术流行因素,以国际主流艺术推介合作方式推介川剧,让重庆川剧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作为两地共有的文化名片,川剧显然正在迎来新机遇。“新时代的川剧要出人、出戏、出观众。”沈铁梅说,川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是川渝人民同创共享的地方剧种,在打造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盛举中,两地川剧人情感共鸣、旋律共振,势必进一步推动川剧“出圈”,走得更远。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59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