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2年重庆市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及《2022年知识产权检察川渝协作典型案例》,并公布了川渝两地检察、公安、市场监管等六部门共同签署的建立川渝跨区域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督办机制合作协议。
《白皮书》显示,2022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224件439人。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26件354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36件96人、审查起诉90件258人,立案监督34件47人,追捕4人,追诉18人,捕诉环节促成退赔案件58件,追赃挽损共计1000万余元。办理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14件,办理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16件,制发知识产权综合社会治理检察建议8份。
刑事案件依然主要集中于侵犯商标权犯罪,占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总数的77.78%。涉及酒精饮料、日化用品、汽车零配件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占受理审查起诉案件总数的63.3%。
全市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均涉案人数2.86人,同比上升21.7%。随着对上游生产制假环节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注册商标罪审查逮捕人数,占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受案人数比重由2021年的21.2%上升至69.8%;受理假冒注册商标罪审查起诉人数,占知识产权犯罪审查起诉受案人数的比重由2021年的15.8%上升至41.9%。
《白皮书》显示,2022年,全市各检察分院、基层检察院与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部门共同搭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32个,签订川渝知识产权执法司法协作机制3个,有效推动构建协同履职的大保护格局。
全市检察系统持续深化“保知识产权•护知名品牌”专项行动,推行知识产权案件办理“一案四查”“一案四评估”,积极构建“检察官+检察官助理+技术调查官+专家辅助人”复合型专业化办案模式;积极构建知识产权检察服务保障重大科创平台机制,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设立2家“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建成具有重庆特点的“线下+线上”“司法+行政”知识产权大保护模式。(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