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座城市对大学的态度,就是对未来的态度

  4月9日,作为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与会人员围绕“发展共生·创新共赢”主题,积极探讨城市与高校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为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建言献策。

  关键词:协同

  “要形成合力,将一巴掌拍下去变成一拳头砸下去”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致辞中说,城市为大学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沃土,大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说一部高等教育发展史就是大学跟城市互动融合、互利共生的发展史。

  管培俊认为,一座城市对高校的态度,其实就是对未来的态度。要深刻把握城市与高校协同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把城市与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共同载体,让校地融合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有力有效地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协同共建、东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要大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功夫,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出更多具有高辨识度的成果,塑造高校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圈。

  “探索城市与高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关键是构建协同融合机制,协调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单打独斗的格局,形成合力,将一巴掌拍下去变成一拳头砸下去。”管培俊说。

  关键词:对话

  “大学要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世界已发生巨变,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必须要从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中跳落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主旨报告中指出,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的深刻变革和必由之路。

  王树国认为,高等教育要回应四个关切:一是要回应世界关切,深刻认识国际形势新特征、新动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二是要回应国家关切,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三是要回应社会关切,深刻认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大学的急迫需求;四是要回应人民关切,深刻认识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王树国介绍了西安交大的相关情况:该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比如国家能源局、教育部和陕西省联合支持西安交大建设“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为国家能源技术革命提供重要支撑;打破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主动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与2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家主要行业的重点单位开展深度合作。

  关键词:互动

  “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

  “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在题为《大学与城市要相互拥抱》的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弘深书院院长周绪红提出这样的观点。

  周绪红说,大学与城市相互需要是共生共赢的源动力。城市的蓬勃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需要持续澎湃的创新动力,需要技术成果落地。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科技创新优势、成果转化优势正是城市发展所需。

  不过,目前大学与城市互动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够,城市对大学包容性不够等。

  为此,他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尊重规律,发挥大学的科技教育文化辐射作用,因校制宜、多校联动,推进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同时,大学的规划定位、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要与城市发展衔接呼应。

  其次,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要素流动互通。从大学与城市的战略任务出发,建立和完善联系会议制度、决策咨询机制、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将大学的知识、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要素与城市的产业、劳动力、资本、区位优势结合起来。

  关键词:创新

  “人才短板与资源不足限制了重庆科研产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GIHI),是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来评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发展水平。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主旨报告中,对重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

  “重庆在创新高地维度上表现较好,在科学中心和创新生态上仍有提升空间。”薛澜指出,在科学中心这个维度上看,重庆研究型大学数量偏少,科研人员密度和质量有待提升。科研人才短板与科教资源的不足限制了重庆科研成果的产出,导致重庆市在知识创造方面表现乏力。

  创新高地这个维度上,重庆在创新企业方面表现出色,拥有多家创新领先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在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两类赋能型信息技术领域表现活跃。

  创新生态这个维度上,重庆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重庆的数据中心(公有云)数量和平均宽带连接速度在中国城市(都市圈)中表现出色,但与国际城市(都市圈)相比,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薛澜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为重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改善重庆创新生态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重庆应进一步提高科学中心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编辑: 李海岚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2112950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