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开区迎龙镇曾有两座远近闻名的“空城”——重庆迎龙朝天门国际商贸城和重庆迎龙医药城。上百万平方米商业体建好后,“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造成大量商户投资亏损。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这两个“空城”,却发现这里呈现出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数百家科创企业、数百名科研骨干、上千名高校研究生纷纷入驻,发力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领域,曾经死气沉沉的“空城”,摇身一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科创新城。
作为西部地区较早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开区是怎么唱好这出“空城计”的?这两个“空城”的蝶变又带来怎样的启示?
体量巨大的“空城”
重庆,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便利的水运条件加速了商贸业的发展,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应运而生。这个紧靠朝天门码头、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200亿元,跻身我国十大批发市场之列。然而,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该市场不得不外迁至交通更为便利的重庆经开区迎龙镇。
据重庆经开区双创中心主任曹佳燕介绍,2016年,该批发市场搬迁至迎龙镇后,高标准建成的142万平方米商贸城很快吸引了7000多个业主入驻,但受电商、网购等因素冲击,一直未能正常运营,被不少业主自嘲为“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实际上沦为了一座“空城”。
“‘空城’如果不能盘活,就意味着业主的投资打了水漂,伤害的不仅仅是数千名投资者的利益,还有当地的营商环境。”曹佳燕说,为彻底解决商贸城空置问题,按照重庆市政府要求,2018年商贸城项目由市属国有企业整体移交给重庆经开区,商贸城由此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坐落在重庆经开区的迎龙医药城,情况同国际商贸城类似。该医药城2015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约480亩,计划打造成集创业孵化、研发生产、网络交易、贸易批发、仓储配送、药品口岸、质量监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
其间,由于业主方多次股改,该项目始终推进迟缓。2018年,业主方将该项目整体移交给重庆经开区。2021年,该项目一期工程部分竣工。竣工后,由于招商困难,建好的建筑体一直闲置。
巧化“空城”危机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重庆经开区接手两大“空城”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调整功能定位,聚集科创资源,破解遗留问题,很快让“空城”呈现出新气象。
——调整功能,“空城”变“科创”空间。“受网络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传统商贸难有立足之地,朝天门商贸城只有转型才有出路。”重庆市南岸区委副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黄红介绍,重庆经开区立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发展双重战略机遇,从2021年底开始谋划迎龙创新港项目,最终确定利用经开区的两大空置载体,为科创资源聚集提供空间。
——招“龙”引“凤”,平台人才迅速汇聚。据曹佳燕介绍,迎龙创新港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三大领域,充分发挥龙头牵引作用,重点引进了多家“龙头”“链主”企业,如中国信通院西南分院、华为(重庆)物联网创新中心、拓维信息全国物联网总部等企业先后入驻原商贸城,带动签约、入驻企业500余家,打造数智产业园区。
同时,重庆经开区还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吸引该校校友创办的企业17家、研究生1300人、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10个、科研团队骨干成员200人入驻原医药城,打造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
——多元方案,减少业主投资损失。“针对以前业主投资受损问题,我们也制定了多元化解决方案。”重庆经开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别波告诉记者,之前投资商贸城的业主既可以选择继续投资,配合当地政府共同打造迎龙创新港,也可选择由当地国有运营平台回购退出。目前,当地已经对4000多业主进行了回购,部分业主选择继续投资。
培育创新集聚体
“最优的营商环境,才能培育出最有活力的创新集聚体。”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许洪斌说,为了帮助迎龙创新港的企业做大做强,重庆经开区以优质、全程的服务链聚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各类要素,帮助入驻企业形成了起点高、起步快、带动效应明显的发展态势。
据黄红介绍,重庆经开区为迎龙创新港量身打造了多个链条:产业链方面,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三大领域招商,让上下游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创新链方面,以中国信通院西南分院等创新孵化平台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人才链方面,除引入重庆邮电大学科技人才资源外,更依托经开区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为相关产业提供各层次人才支撑;此外,重庆经开区通过靠前服务、全流程服务等方式,让多链条形成合力,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走进数智产业园区的人才公寓,宽敞、时尚的房间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里生活配套齐全,房租价格低廉,可为入驻园区的人才提供便宜、舒适的居住空间。”别波告诉记者,人才公寓有827个房间,目前已有华为(重庆)物联网创新中心、拓维信息全国物联网总部等100余名员工入住。
相距不远的重庆邮电大学科技园,大数据智能化专业的研究生们刚刚放学,三五成群的同学们欢声笑语,曾经死气沉沉的“医药城”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重庆邮电大学与重庆经开区通过校地融合、产教融合,将园区变校区,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又充分发挥了学校科研资源,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2025年科技园将入住研究生5000余名。”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说。
“重庆经开区立足长远,针对迎龙创新港出台了产业布局、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的措施,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入驻科技园的蜻蜓智能视觉(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惕说,作为一家聚焦“视觉信息源”的企业,公司将利用行业首个“一芯多目”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破解行业中的“卡脖子”问题,推动企业发展和地方转型双赢。
“迎龙创新港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将其打造成成渝地区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许洪斌说。(本报记者李勇、韩振、刘恩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