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工业软件赛道上一头奔跑的“牛羚”

  十一月十日,位于广西玉林的玉柴船电动力事业部,巴陆科技工程师正在提供售后服务。(巴陆科技供图)

  企业名片>>>

  重庆巴陆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巴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营面向工业自动化和工厂信息化及“两化融合”的工业软件,长期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重点软件企业,2018年获评重庆市高成长性“牛羚”企业。

  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名为牛羚的动物。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旱季,也能长途跋涉,快速前进,寻找新的草场。

  重庆巴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巴陆科技),就是一头在工业软件赛道上奔跑的“牛羚”。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采访,了解其“奔跑轨迹”。

  这家小微企业,虽然只有30余人,却屡屡与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同场竞技,目前已在全国交付了180多个工业自动化与工厂信息化解决方案项目。其提供的平台化、低代码的MES(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物联网(IoT)集成平台、实时智能制造集成系统等产品,被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多家央企应用。

  前瞻性眼光

  瞄准“两化融合”工业软件新赛道

  巴陆科技创始人陆益,曾就职于某知名制造业企业,是工厂信息化领域的一名老兵。

  因为具备机械制造和计算机的专业背景,多年前,陆益就敏锐地意识到,仅靠人来管机器,制造业是走不远的。今后的趋势,一定是数据管机器,工业软件产业大有可为。

  2009年,巴陆科技正式成立,进入制造端工业软件赛道,落户两江新区照母山南侧的水星科技大厦。

  彼时,这栋大厦周边还是一派荒凉。陆益为啥要把公司落户这里?

  理由很简单,他看中了该片区内软件和信息产业集聚的前景。当时,附近的海王星科技大厦中,已聚集了重庆微软技术中心、金蝶软件、亚德科技、重庆公众城市一卡通等知名企业,每天入夜后,整栋楼灯火通明。水星科技大厦的首批“住客”中更是有国际工业软件巨头Honeywell(霍尼韦尔)。

  重庆软件行业的头部企业都来了,国际工业软件的巨头也来了,这里的产业发展一定大有前途!巴陆科技决定跟随行业巨头,融入产业集群,放手拼搏。

  成立后不久,巴陆科技就参与协办了重庆市举办的一期MES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市机械、电子、汽摩等制造行业的60名代表参加培训,切磋技艺。

  “1990年前,重庆还没有工业软件产业土壤。想讨论MRP(物料需求计划)系统这样的专业问题,甚至要写信向北京等地的技术人员求教。90年代中后期,以工业自动化为核心的工业软件在重庆开始加快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国内先进地区。这次培训班让我坚信,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一定会在工业软件领域大步迈进。”陆益认为。

  两江新区也给予了企业很大的帮助。陆益回忆,刚落户时,巴陆科技可以享受三年房租优惠政策。此外,每年的退税总是准时到账,无需操心。这两年,巴陆科技又获得疫情防控期间减免房租的政策支持。

  事实印证了陆益的判断。如今的照母山片区已有上百栋楼宇,5000多家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业务的企业入驻其中。这里边,工业软件也形成了包含工业设计、工业制造、工控安全和检测的生态体系。

  “硬功夫”闯天下

  工业软件“牵线搭桥”打通信息孤岛

  然而,在工业软件这条新赛道上,不断有竞争对手加入,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巴陆科技这样的“小块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10多年,且越活越好,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根植制造一线,精准解决客户痛点。”陆益说。

  例如,制造企业生产线上的主角是设备、物料和工艺,企业管理、设备操控和产品设计的主角,则是人。两个主角要“心意相通”,就得靠工业软件“牵线搭桥”。

  不过,工业软件面向生产线的一端,重点在于工业自动化,目的是实现设备自动控制。而针对管理的一端,重点在于工厂信息化、获取各类生产数据。两端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孤岛,让管理者的指令无法直达设备端。

  几年前,巴陆科技就面临这样的难题。某客户引进的国际知名品牌设备和同品牌工业软件“不对付”,管理指令无法直达设备。他们只能把指令发送到工位屏幕上,车间工人再对照指令操作设备。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了能耗和人工成本。

  巴陆科技的办法,是先派工程师进车间一线,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逐个检查设备、机柜等的接口,搭建数据传输通道。

  全面掌握车间场景后,软件工程师在IoT(物联网)平台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打通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连通,让管理指令直达设备端,同时一线生产数据直接汇总到管理端。

  最终,该产线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客户测算后发现,整条产线装配效率提升了25%左右。

  在企业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要素(设备、物料、工艺、人员、环境、检测等)之间,搭建起透明的实时信息通道,让数据驱动生产要素按流程和工艺要求运行,提升生产柔性,为企业降本增效。凭借这样一套“硬功夫”,如今,巴陆科技的客户已经遍布全国,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华中和西部地区均成功交付了项目。

  集聚效应显著

  “十四五”末重庆软件业务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

  今年1—9月,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010.5亿元,同比增长12.6%,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18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3万余人,包括行业中高端人才2600余人。

  越来越多的优秀“选手”进入重庆软件行业。而对于陆益而言,他看到的,不仅是竞争的加剧,更多的是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新机遇。

  事实上,为放大这样的集聚效应,重庆不乏雄心壮志。今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实现使用商业楼宇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软件企业上万家,新增从业人员20万人,新增软件业务收入1000亿元。到“十四五”末全市软件业务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行业发展整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放眼整个重庆,工业软件和制造服务业将迎来大机遇。”陆益说,随着智能制造继续发展,工业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陆益表示,接下来,巴陆科技一方面要苦练内功,进一步聚焦制造端数字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融入制造业的各类产业生态,更深地嵌入产业链,提供融合大数据的工业软件及服务平台。

  “重庆的制造业发达,工业软件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巴陆科技将和同行一起乘风破浪,共同服务好本地制造业。”陆益透露,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和高校已与巴陆科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力争共同打造产业链、价值链。

  作者: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张永才、张红梅、曾立、陈钧、吴刚、黄光红、白麟、王天翊、杨骏、夏元、申晓佳、廖雪梅、杨永芹、贺子桓

  执笔:申晓佳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