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十一月十四日,北碚区歇马街道紫云台社区五组团,党员志愿者刘文举(右)、廖莎夫妇正在对外卖员送来的居民所购生活物品进行消毒。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11月以来,重庆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复杂。在抗疫斗争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重庆理工大学:

  党员下沉社区为居民服务

  协助医护人员入户为居民做核酸、帮助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领取物资……11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理工大学获悉,连日来,在该校杨家坪校区,63名党员组成临时党支部,下沉社区一线开展志愿服务,带动学校百余名教职工和小区居民加入党员志愿服务队伍,齐心协力战疫情。

  11月14日,重庆理工大学根据杨家坪校区疫情防控需要,迅速组建了“杨家坪校区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的63名党员中,有“夫妻档”,还有“母女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刚下讲台又走上了战疫一线。党员教师卓丽霞报名当了社区入户核酸检测志愿者,在得知当日志愿者人数不够时,立即打电话叫上刚刚结束线上授课的丈夫朱小飞,夫妻俩一起加入社区入户核酸检测志愿者队伍。党员教师赵红梅,带上了女儿李嘉瑫一起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她说,“身教重于言传,能够在这种特殊时期,为社区居民服务,对我女儿来说,是最好的教育。”

  据了解,两天时间,该校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与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居民志愿者协同努力,完成了社区全体1353户的两轮全员核酸检测和两轮“一户一管”入户核酸检测工作。此外,由于社区中有不少独居的老年人,有些还住在老式楼梯房,他们买菜、取菜十分不便,该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为老人们送菜上门,并了解老人们的其他生活需求,给予及时的帮助。

  在该临时党支部的带动下,目前已有143名教职工和21名小区居民加入到了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中。

  渝北区回兴街道:

  一家有3个志愿者

  居民登记、扫健康码,11月16日上午,渝北回兴某小区,身穿防护服的赵潇开启了她第四天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

  11日深夜,赵潇所在单位巨能集团团委在微信群转发了上级紧急组织成立应急志愿服务队的通知,动员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党员的赵潇第一时间在群内报了名。

  经岗前培训后,13日上午,赵潇穿上防护服与医务人员一起,进入小区封控楼栋,开展入户登记工作。扫码并核对表格上的人员,对信息不全的进行手写登记……尽管是第一天“上岗”,但赵潇很快就上手了。配合医务人员为居民做核酸,看似简单的流程,一上午下来,赵潇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脸上也烙下了深深的口罩印。

  当天下午,赵潇从一栋楼检测完核酸走到小区院坝,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身着防护服在核酸检测点维持秩序的人,不正是自己的婆婆吗!

  原来,婆媳二人同住一个小区,但未住一栋楼。这次两人各自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却没相互通气。

  当天晚上,赵潇忙完回家后,将婆婆和自己做志愿者的事情说给女儿听,上初中的女儿听后非常高兴,却有些担心。赵潇对女儿说:“妈妈和奶奶都是党员,希望能够尽一份微薄之力帮助大家,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共同抗疫是我们的责任,奶奶60多岁已经参加志愿服务好多次了,她是我的榜样。”

  “妈妈,你也是我的榜样!”女儿听后大声说道。

  第二天,赵潇的公公从退休党员支部群看到招募志愿者后,也报名到小区当起了志愿者。

  “我们家一下子就有了3名志愿者了,我很骄傲。”赵潇说,接下来她和家人将做好志愿者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涪陵区江东街道:

  党员干部帮扶队为村民“带货”

  “嘀嘀——”11月16日,涪陵区江东街道新梨村,一辆黑色越野车开进农家院坝。村民江安文拎着两大袋豌豆尖,喜滋滋地迎了出来。

  从车上下来的李建容是江东街道组织委员,她接过江安文手中的口袋,关切地问道,“菜还剩好多?还有啥要帮忙的?”

  “这是最后一茬了,多亏你们,我地里的菜卖得差不多了。”江安文乐呵呵地答道。

  江东街道是涪陵城的“菜篮子”。受疫情影响,街道实行交通管控,除了几家大型蔬菜基地仍保持物流畅通外,农民散种的蔬菜都无法运出去。

  “李委员,豌豆尖过几天长老了,就不好卖了,怎么办呀?”12日,管控第一天,李建容到村里排查走访,好几个村民都向她求助。

  “你们莫慌,我来想办法。”李建容灵机一动,何不自己开车,帮村民们把菜拉到城里卖。她立即在小区业主群里发布了蔬菜助售信息,短短几分钟就有20多个邻居在群里接龙下单。这一天,她就为村民们卖了200多斤蔬菜。

  李建容的“金点子”赢得村民们啧啧称赞。随即,街道成立了党员干部帮扶队,各驻村干部下沉到农舍、院坝帮村民免费卖菜。

  在磨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华不仅帮村民们卖菜,还卖土鸡、土鸡蛋、红苕粉等农特产品。70多岁的黄朝银腿脚不便,平时,他家的土鸡都等着贩子上门收购。“贩子们喜欢压价,还是李书记实在,收购价都略高于市场价。”黄朝银说,这几天,他一共卖了20多斤蔬菜,3只老母鸡,挣了400多块钱。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