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距今约4.36亿年 重庆有了首个“科”级古生物命名单位

滨海涌洞鱼化石照片。新华网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滨海涌洞鱼复原图。新华网发(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新华网重庆3月4日电(韩梦霖)3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消息,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关于重庆秀山发现的全新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的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上发表。该文章通过比较解剖学、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滨海涌洞鱼在早期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以此建立了重庆市迄今首个“科”级古生物命名单位,同时命名了新的“属”和“种”名。

  据介绍,依据系统分类法,生物根据分类等级的高低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位置越靠前,其等级越高。新命名的滨海涌洞鱼在系统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亚门、无颌超纲、盔甲鱼亚纲、真盔甲鱼目、涌洞鱼科、涌洞鱼属、滨海种。脊椎动物根据是否有上下颌分为无颌超纲和有颌超纲,盔甲鱼属于无颌超纲,是中国志留纪和泥盆纪特有的生物,它们有宽大的头甲,缺少偶鳍,模样与一般印象中的鱼类有较大的区别。盔甲鱼类的研究对揭示诸多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历程,特别是脊椎动物颌的起源非常重要。

  滨海涌洞鱼化石于2020年7月,发现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涌洞镇约4.36亿年前的早志留世地层中,比2021年报道的重庆最早的有颌类鱼化石—袖珍边城鱼(约4.23亿年前)还早一千多万年,是重庆迄今时代最古老的鱼化石。研究团队在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项目过程中,在一块岩石露头中发现了多达20余个的盔甲鱼头甲。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滨海涌洞鱼属于真盔甲鱼类之中,介于中华盔甲鱼类和“真盔甲鱼簇”两个重要形态类型之间的过渡位置,填补了二者间的形态学鸿沟,使真盔甲鱼类形态演化脉络更为清晰。

  文章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介绍,志留纪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构造运动剧烈,地球环境强烈波动,形成了三套红色的地层,被称为“红层”。这些红层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全球性构造事件——加里东运动的地质记录。长期以来,由于这些红层中化石稀少,被地质学家称为“哑地层”,其地质时代也因而饱受争议。滨海涌洞鱼作为其中较原始的分子,在重庆海相红层中的发现,一方面填补了这些红层的古生物化石空白,另一方面为华南地区志留纪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编辑: 李华曾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2112843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