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启”航乡村振兴路 “康”护乡亲幸福道 记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退休干警唐启康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塔山村的村务公示牌上,古朴微皱的大红纸缓缓摊开,一串串捐款姓名徐徐呈现,而每每此时,“唐启康”的名字总是赫然在列。

  61年前,唐启康在此呱呱坠地,这里有他熟悉的一草一木,有他儿时满满的回忆,更有他始终牵挂的父老乡亲。他18岁应征入伍,在军营挥洒青春22载。2000年8月,他转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直至2021年6月退休。

  离乡半生,数十年的青春与热血,数十年的拼搏与奋斗,未能割断他与家乡的血脉相联。退休后,他更是尽其所能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助力“书香路”、修建”致富路“、铺出”法治路“,用自己绵薄之力助力家乡打赢脱贫攻坚战,“启”航乡村振兴路,“康”护乡亲幸福道。

(市检察院第一分院 供图)

  “小气”与“大气”

  帮扶贫困户助力“书香路”

  “他那件冲锋衣,都十多年了,袖口上的布都烂得一缕缕了,也舍不得丢。”“节俭”“小气”是唐启康的同事一直以来对他的印象。

  然而,唐启康的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其实是为了给家乡发展储蓄更多“能量”。“一到村里捐钱捐物的时候,唐启康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捐的最多的。”村书记江胜利说道。

  唐启康老家村民王某是该村的特困户,村里人看到他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他弯曲的背脊,耷拉的脑袋,时不时唉声叹气,整个人愁容满面。

  事出有因,原来命运多舛的他,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儿媳妇也因难忍这幅光景外嫁,只留下十余岁的孙女与他相依为命。其所住的还是十多年前修建的老旧土屋,面积狭小,常年漏雨,风一吹就要倒了似的,夏不避暑冬不保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危房”。

  “居者有其屋”,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体现。于是2019年该村村委会决定为其发起修缮捐资筹款,唐启康得知消息后,主动联系村委会捐款献爱心600元,王某一家如愿住上了新房。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过程中,唐启康还了解到王某的孙女因为贫困辍学在家,于是他还一个个挨着给所有亲戚朋友打电话,包括他90岁高龄的母亲也“不放过”,一圈下来口干舌燥,你500元,我1000元......最后,亲友们共同捐款资助王某的孙女顺利入学,看着小女孩背着书包走进窗明几净、读书朗朗的教室,王某愁容舒展,满脸幸福。

  “我是在国家的关怀培养下成长成才的,现在我也要尽力为群众做点事情。自己平时节约点,能帮助村民住上遮风挡雨的好房子,能帮助娃娃们都能上学念书,便觉得万分值得。”历经岁月风霜,唐启康始终葆有初心。

(市检察院第一分院 供图)

  “新路”与“心路”

  建起“致富路”打通“民心路”

  “出入村里的道路太狭窄、坑坑洼洼,下雨时,车辆更是容易打滑,甚至陷进泥里,这路不修,我们的山货也无法正常的运出去。”村民抱怨声不绝于耳。

  原来,唐启康的老家仅有一条2.5米宽的乡道与外界相通,两车无法正常错车,安全隐患突出,出行极为不便,成为了村民的“堵心路”。

  乡村被重重大山围住,在没有便利交通对外联络的情况下,就如同一个被扣住的碗,扼断发展的生机与希望。

  “这样子下去要不得,路不仅只是路,更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命脉。”深谙此理的唐启康,从2021年新年伊始,便多次来到村委会,率先提议“发展乡村经济,拓宽道路须先行”的理念。

  一次,两次,三次......从村支书家,到委员家,从田间到院坝……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村支两委终于2月19日召开户主会,共商商议修路事宜。

  “路是得修,但资金问题怎么办?”会上,一委员抛出的一个问题,让原本热火朝天的氛围瞬间凝固了下来。

  “我当场捐5000元,我也保证家人出资。”几秒之后,一个沉稳雄浑的声音打破沉寂,这声音便来自唐启康。

  “我也捐”“我也是”......村民们受到感召后齐刷刷举手,村里建设让大家被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对这一提议极为支持,纷纷出资。最终,村委会共收到捐资9万余元,随即成立管理小组,并决定由唐启康担任名誉指导,参与该路段的拓宽征地等工作。

  “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应当详细记录并公开公示,让村民看得见、信得过......”唐启康对资金使用、挡墙质量、安全施工等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并且全程参与其中。一步一脚印,一步一成长,唐启康身体力行擘画出这条“民心路”的美好图景。

  在唐启康等的不懈努力下,该公路已被县有关部门作为振兴新农村工程立项,总投资达到78万。现在,前期的征田、征地、征山已经完成,部分路基也已经完工。

  “将来家门口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一旦修好,车来车往,物流穿梭,村民们的‘财路’也要跟着通了。”望着正在热火朝天修建的公路,村民们感慨不已,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高兴地合不拢嘴,直说生活更有奔头了。

  “解惑”与“解忧”

  用专业知识铺就乡村“法治路”

  作为检察人的唐启康深知,法治能让生活更美好,只有坚持“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法治”深度融合,把法律服务作为精准脱贫的支撑,把法治意识培养作为智力扶贫的基础,才能让家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扶贫之路。

  退休回到家乡后,他更是用自己作为一名检察人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素养,为法治意识淡薄的家乡送来光亮。他既为村民解决法律问题,又为他们传播法律知识,一来一往中,不断增强该村法治氛围,渐渐影响村民们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问题靠法的理念。

  “砰......”,一声巨响回荡在农村道路上,村民文某驾驶摩托车和对向行驶而来的一辆面包车相撞。文某当场倒地,痛苦的呻吟声回荡山谷。

  “唐大哥,医生说他多处骨折挫伤,医药费要得不少,您说说这个可怎么办啊。”文某的妻子在电话那端,带着哭腔,火急火燎地找到唐启康。

  “面对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村民们自然束手无策,我理应用所学所知帮助他们。”唐启康事后谈到。

  “妹子,你别慌,交通事故有法律管着的,你现在在医院让文老弟先好好治疗,各种费用单据先保存好,以备后续进行诉讼和赔偿。”同时,唐启康对他们提出的赔偿范围、数额、后续事宜等法律问题,都一一耐心解答。

  “面对法律冲突,经济问题是村民最关心的,要解决他们面对问题的心魔,安抚情绪是第一要义,按法律公正公平协调解决是第二次序,这样他们才能坦然和释然地解决问题。”谈起为村民解决法律问题的心得,唐启康已经熟稔于心、信手拈来。

  农村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大家有法律问题都来找他咨询,他也常年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储备。对于村民们抛出的一个个疑问和困惑,他都不厌其烦地解答。

  村民砍树被砸伤,唐启康邀请律师同他一起耐心疏导,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家里遗产分割闹得不可开交,唐启康拿出法律条文让大家心服口服......

  每次与村民交流时,他还有意识地以案释法,将日常法律知识在村民中普及开来,激发起全村老少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唐启康不断推动我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持续创新乡村治理实践,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持续走好乡村法治之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谈到唐启康时,该村村委会主任江胜利对他发挥余热的贡献赞不绝口。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一步步踩着泥土的芬芳,一幕幕看着农民的辛苦,又是一名老党员,所以我永远不敢忘记来时路,无论何时,都要处处走到群众前头,处处做好表率,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解难题。”当问到唐启康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这样透露。(唐中明 蒲昌迅 王喜凡)

编辑: 黄京犀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41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