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九江。记者 王亚同 摄\视觉重庆
人物名片
白九江,男,四川华蓥人,1974年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三峡考古、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巫山大溪遗址、重庆古城门城墙调查等重要考古工作,其中巫山大溪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曾两次荣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所带领团队获2020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特别奖。
不久前,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结果揭晓,重庆巫山大溪遗址成功入选。那一刻,作为大溪遗址考古的深度参与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十分欣慰。
“大溪遗址凝结着数代中国考古专家们的共同心血,我只是有幸参与其中。”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白九江一起走进他的“田野春秋”。
1996年,白九江从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到重庆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来,白九江投身于重庆地区考古事业。长期漂泊在外,经常风吹日晒,田野考古的艰辛往往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白九江却沉浸其中,参与了一项项重大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
巫山大溪、丰都玉溪坪、冉家路口等遗址、墓群,三峡工程、乌江彭水电站等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文物调查与保护,重庆古城门城墙调查、重庆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20多年来,白九江领队主持近30项田野考古项目,撰写考古报告40余篇,独著、合作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0余篇,在重庆考古中填补了大量空白。
谈起多年的考古经历,白九江记忆犹新的还是大溪遗址。
“大溪文化的遗址广泛分布于三峡地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距今6500-5300年。”白九江介绍说,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重庆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溪乡大溪村。20世纪20年代,大溪遗址被国外探险者发现。1958年起,几代国内文物工作者对大溪遗址先后进行多次考古发掘。2000年起,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市文物考古所组织专业力量对大溪遗址持续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工作。
“大溪遗址的海拔,意味着在三峡工程蓄水后将永沉在库底。”白九江说,为在遗址被淹没前再探究其价值,国家将其列为三峡地下文物A级发掘点,在淹没前进行最后一次发掘。2000年,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白九江,被任命为大溪遗址抢救发掘项目实际负责人。
三峡文物抢救性考古发掘时期,全国各地考古工作者纷纷前来支援,每支队伍都争分夺秒地工作,大溪遗址发掘现场也不例外。因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大家只能自带行李、工具长期驻扎。受场地限制,驻地与发掘现场分别在河流两岸,白九江和同事们只能每天坐船往返。雨季时常会遇到洪水,队员们乘坐的小船往往随江水漂流。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硬是咬着牙坚持了4年,最终如期完成考古发掘任务。
近年来,国内考古界对大溪遗址的研究取得新突破。其中,白九江带领的研究团队一边发掘,一边深入开展文物研究,揭开了大溪文化屈肢葬俗的神秘面貌,首次从地层关系上确认了考古学上的大溪文化、玉溪坪文化、中坝文化的先后关系,并开展遗传基因考古研究,为了解人群结构和与现代人群比对奠定了基础。“此次大溪遗址入选,得益于学界对这座遗址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考古报告的整理和出版,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白九江说。
现在,白九江和他的团队在深入开展考古研究的同时,将重心向文物修复、成果创造性转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倾斜。“重庆三峡考古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标本,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文物修复行动。”白九江介绍说,修复后的三峡出土文物将进一步得到展示和活化利用。
2018年底,白九江被任命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院长(主任)。2019年入选“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后,白九江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借助重庆“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带领团队成立了“英才工作室”,牵头组织英才团队人员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建立专家精准联系服务机制,团队文物修复保护关键技术成果获2020年度重庆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同时,白九江还将更多精力投入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牵头开展了三峡工程消落带、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大遗址和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和方案,并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等方面,带领团队开发文物巡查系统、考古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文物科技保护、科技考古关键技术研究,并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考古“火起来”,更多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