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们在“半山腰”,正努力“走上坡”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正在做实验。(重医供图)

  近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召开,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荣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评选活动由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组织,重点表彰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学术技术领域涌现出来的创新型人才。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实验室里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日前,重庆日报记者走进该实验室进行了采访。

  一系列新冠病毒科研成果在全国领先

  今年11月,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一篇重磅论文。该论文表明,由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教授牵头的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寻找到3个对德尔塔等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都发挥出强大阻断性作用的抗体,相关临床药物也在研发中。

  这只是黄爱龙团队对抗击新冠病毒研究的成果之一。截至目前,团队还有3篇关于新冠病毒的科研论文在《自然·医学》发表。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重庆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天,团队就决定,开展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技攻关。

  “当时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核酸检测试剂产品,但免疫诊断试剂还是空白。”黄爱龙回忆,与其做“N+1”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因此,团队把主攻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研发上。

  仅仅40天后,团队研发的全国首个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就获批上市。截至目前,相关4款试剂产品已在全球捐赠、销售上亿人份,在全国超过1000家重点医疗机构及10余个海外国家应用,为国内外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

  不仅如此,团队还在万州地区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深入分析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流行特征;率先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感染者抗体的应答与演变规律,为基于抗体的新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标准;以学术论文向全球介绍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经验、措施与成效,为他国同类地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一系列领先的研究成果,让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备受关注。

  在乙肝和艾滋病领域获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黄爱龙认为,这和团队此前关于乙肝研究的基础密不可分。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黄爱龙从2007年开始组建,在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已耕耘多年。

  中国是乙肝感染人数比较多的国家。对乙肝病毒的检测和阻断,一直是全世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因为乙肝病毒存在于肝脏的细胞核中,杀死病毒往往会导致肝脏细胞也同时损毁。

  乙肝病毒到底有没有被清除?怎样对体内的乙肝病毒进行准确的检测?传统的两对半不能精准检测;做肝脏穿刺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病毒,但不能时不时对病人做肝脏穿刺。黄爱龙告诉记者,“自古华山一条路”,但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事情可能就会有转机。

  于是,黄爱龙团队选择用另外的途径对乙肝病毒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应的阻断性药物研发。如今,他们在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转录调控机制研究,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化合物筛选等方面,已获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不仅如此,他们对艾滋病的研究也有新成果。此前,对艾滋病患者常见的疗法是“鸡尾酒疗法”。这种疗法将多种抗艾滋病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疗效不错,但副作用较大。

  团队经过实验证明,对艾滋病潜在患者在暴露前使用一种喷剂,具有阻断作用,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和传播风险。

  事实上,聚焦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领域,实验室获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1项。近5年,团队已累计发布SCI论文252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

  搭建“梯队化”人才队伍,构建交叉复合型研究团队

  “我们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黄爱龙介绍,该团队现有成员50名,教授(研究员)2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35名;拥有国家级人才2名、市级人才8名,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2个。

  组建之初,团队只有几名成员,后来陆续从全国各地引来很多人才,分别从事生物信息、免疫应答、病毒分析、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多年的磨合中,团队已形成一种文化、精神,就是把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拼尽全力攻坚克难,向科学要答案。”该实验室副主任陈娟说。

  陈娟在2011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受黄爱龙邀请从香港回到重庆。目前她已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不仅有相应的科研经费资助,还有“人才卡”,孩子就学、家人就医都很便捷。

  此外,实验室还有2个年轻学者被纳入重庆英才·拔尖人才计划。“目前团队有六七名博士后,是重要的战斗力量和人才储备库。”陈娟认为,基于重庆良好的人才政策,实验室已陆续搭建起“梯队化”的人才队伍。

  对未来,黄爱龙信心满满地表示,目前团队处于“半山腰”,正在努力“走上坡”。他们将围绕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持续为世界医学发展贡献“重医力量”。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14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