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寿区精神卫生中心:凝聚人文情怀,护航精神障碍患者回家路

  长寿区精神卫生中心坚持把人文关怀服务理念贯穿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以“敬业、协作、务实、创新”为院训,以“依道而行,行稳致远”为原则,以“成为重庆一流、西部领先的三级精神卫生中心”为愿景,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中医特色的医院文化。

  突出融合发展,筑牢人文关怀服务阵地

  长寿区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率先组建“六部一基地”,成功创建5A级“渝馨家园”项目并通过验收,不断筑牢人文关怀服务阵地。

  一是打造工疗、农疗、娱疗多元辅助治疗平台。组建“六部一基地”(6个辅助性就业部和一个占地13亩的农疗基地),成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设立送餐工、保洁员、护理员、农场工、阅览室管理员等辅助性就业岗位64个,打造院内工作坊,帮助多名精神残疾人实现“就业梦”。结合中医经络导养操、球类室外康复运动及手工串珠、绘画等室内康复活动,针对性诊疗,助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二是联合院外企业开展支持就业。采用“安置—培训”的方式,协助出院后症状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就业,帮助其提升技能和收入,开拓就业机会,增强自信和自我认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打造环境优美、适宜康复的活动场所。扩建娱疗坝,增植草坪、树木,建设廊亭,建设荷花池等人文气息浓厚的就医环境,让住院患者身心愉悦。同时,将患者的手工、绘画、心愿卡等作品用作装饰打造文化长廊、文化角,进一步增添“家”的氛围,促进患者康复。

  突出协同联动,夯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中心高度重视精神卫生人才培养,不断加大精神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精神卫生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精卫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区精神卫生领域科研能力,提高精神卫生诊疗水平。

  建立全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设置区级、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区级联席会议由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区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组成,镇(街道)建立综合管理小组,村(社区)成立联合服务管理小组或关爱帮扶小组,合理配置基层精神疾病防治人员,按“一人一小组”模式进行管理。共成立了联合服务管理小组1095个、关爱帮扶小组3349个。

  固定精神科医生对口帮扶基层单位,每年2次对全区重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排查评估,每年至少4次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定期对基层精防人员进行服务能力培训,织密织牢精神卫生“护心网”。

  延伸开展“同伴支持项目”,筛选和评估一批恢复良好的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成为“同伴支持”辅导员和同伴。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帮助同伴之间建立起互助的支持网络。“同伴支持项目”促使医院和社区联动,让精防人员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大众,致力于改变人们心中的精神病患者刻板印象,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突出体系建设,铸造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强劲引擎

  中心以创建“标准化三级精神卫生中心”为目标和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精神卫生的优势学科,新增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中心和老年病防治中心三个亚学科,与时俱进完善学科建设,让“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通过“心理CT”,关注住院患者及全区群众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推进区县-乡镇-村社三级心理服务平台、学生心理服务网络、员工心理服务网络建设,补足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搭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平台,提供公众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强化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卫生格局。

 

编辑: 张聪聪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53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