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产业链产值近67亿元 合川藏着一个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合川区清平镇,重庆远铃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忙碌着。首席记者 陈维灯 摄\视觉重庆

  近日,合川清平镇杨柳坝重庆兴宝兴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38岁的李兴建将一根细小狭长的吹管与融化的玻璃球相连,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球吹制成U型壶醒酒器。一天劳作下来,李兴建能吹制约380只这样的醒酒器。

  与此同时,另一个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每天能生产近4万只玻璃制品。

  在杨柳坝这条约5公里长的狭长山间平坝里,传统与现代的玻璃生产工艺交织,共同支撑起一个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余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67亿元的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

  传承百余年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清末,清平镇当地手艺人就地取材,土法制造,将原材料加以熔化后,手工吹制产出瓦、坛、缸等玻璃日用品,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今天,在清平镇120余家玻璃生产及配套企业中,依然有不少企业保留着传统的手工玻璃制作技艺。

  “我们公司目前需要靠人工制作的主要是各类型的醒酒器,有80余种产品,年产值约2000万元,约占全部产值的10%。”兴宝兴公司生产厂长蒋义介绍,在这些产品中,只有李兴建吹制的那种U型壶醒酒器没有任何模具,“全重庆应该也只有他能吹制这种U型壶醒酒器。”

  一根细小狭长的吹管、一颗烧化的玻璃球、右手持短铁棒、左手持长铁棒,李兴建均匀吹气,“产品的大小、形状全靠自己掌握,还要做到每件产品的大小和形状要基本一致。”

  “找一名山西师傅学了半年,自己又吹了一年,还是不行。”经过自己勤学苦练,李兴建终于掌握了U型壶醒酒器的吹制技艺,“现在也没人学了,眼看着就要失传了。”

  濒临失传的技艺,还有玻璃精雕刻花工艺。

  杨柳坝,重庆洋桥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49岁的王勇正就着昏黄的灯光,在一台老式精雕机前精雕细琢着一个牡丹孔雀花瓶,“厂子里20多个人,全都是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大部分都过了50岁了。”

  “猫眼动态有神,猫毛根根分明,鱼尾灵动——清平有一件采用精雕工艺制作的‘猫盘’,曾作为代表性玻璃工艺品被赠予到访中国的外国领导人。”洋桥公司行政总监文娟介绍,该公司目前生产精雕、刻花等玻璃工艺品10余种,年产值近400万元,“我们想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里丢了。”

  让文娟欣慰的是,20岁的覃粤对这项手艺极为着迷,正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习,“雕一个瓶子经常要半个多月,看着自己慢慢磨出的东西,非常有成就感。”覃粤说。

  转型升级

  年产玻璃制品近20亿只

  如今,以杨柳坝为中心,清平镇年产玻璃制品近20亿只。产品涵盖中、高档玻璃器皿,包括酒具、水具、餐具、工艺品、电器玻璃等十大系列25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中高端玻璃酒瓶占全国市场份额约15%;玻璃酒杯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约20%;玻璃分酒器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约45%;家用电器玻璃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约40%;冷热水壶、茶壶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约60%……

  2014年和2022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两次联合授予清平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合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川区将在原有玻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品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日用玻璃产业向多元化、链条化、清洁化转型,有序推进玻璃企业扩能发展,提速建设百亿级日用玻璃产业集群。

  在地处清平镇的合川玻璃产业项园扩能项目基地里,重庆市合川区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厂房已于目前投用,3条智能化生产线每天能生产玻璃制品30余万只。

  “智能化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是传统手工制作的近20倍,我们现在年产玻璃制品能达到6万多吨,年产值可达到4.5亿元。”金星公司综合部部长宾雪介绍,该公司为当地5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平均月薪超过4000元。

  与金星公司毗邻,重庆远铃玻璃有限公司乔迁至合川玻璃产业项园扩能项目基地已两年,其在美的、苏泊尔、小熊、九阳等一线家用电器品牌的玻璃制品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公司现在采用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这样的大口径水壶每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3万多只。”远铃公司行政部经理瞿唐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该公司每个月约产生3000吨生产废水,全部实现了回收利用,“我们的窑炉也全部改造完成,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气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清平镇人大主席李建忠介绍,清平镇投资了2000余万元,新建或改扩建生化处理池进行废水治理,与行业专家就大气治理、窑炉节能等领域深度合作,对玻璃窑炉除尘、脱硝工艺进行优化,完成炉外除尘及氮氧化合物治理试点16家,确保从达标排放到超低排放转变。

  面临问题

  总量不够大,缺少龙头企业

  经过百余年传承与发展,如今的清平镇玻璃产业蒸蒸日上。可不少从业者还是从中看到了不足和问题。

  “总量还不够大,也缺少龙头企业,年产值突破两亿元的企业寥寥无几。”李建忠介绍,虽然区、镇两级相关部门持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化解玻璃企业权证办理遗留问题,降低生产要素成本等,受用地规模、企业自身管理等局限,与其他产业集聚区相比,玻璃产业产值规模不大、利润不高,龙头效益还未凸显,亟待引进几家国际国内玻璃巨头,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在金星公司董事长、合川区玻璃行业协会副会长庞光伟看来,清平镇玻璃产业还存在设备工艺不够先进、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庞光伟建议与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在高校开设玻璃技艺专业并由企业专业人员到高校进行交流,“我们自己正在和西南大学、重庆移通学院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的玻璃产业人才。”

  不仅如此,李建忠、庞光伟等一致认为,应扩大玻璃产业生态圈,加强产业融合。

  “我们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应以此为依托引进周边产业,比如红酒、鲜花、家用电器等,进一步做强做大玻璃和相关产业。”李建忠介绍,清平镇正在筹建玻璃制造博物馆,全面展示玻璃制造技艺发展历史,并将其打造为一个玻璃制作技艺、玻璃产品的展示展销平台,进一步擦亮“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这块招牌。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48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