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庆)科学城,凤栖湖畔的金凤实验室。首席记者 龙帆 见习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最近,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迎来了首批团队入驻,他们来自重庆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两大主体——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重庆)软件有限公司(下称“国科础石”),人员规模近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80%。
目前,创新中心和国科础石科研团队正在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落地实施,为我国汽车操作系统、中间件及开发工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汽车软件产业发展。
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夯基垒台”迈向“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其中,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承载区加快建设,集聚各类研发平台964家,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引擎。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科创平台加快落地,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复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为科创中心建设积蓄了发展潜力。
“随之而来的是产业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该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等研发项目1000余项,取得了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等重大成果,集聚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水平研发平台19个,整合汽车产业链创新链3500多家企业,推动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速建设。
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既要练内功,也要抓协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川渝两地科技部门聚焦增强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促、政策共通、成果共享局面,推动川渝科技合作实现新拓展。
比如,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走深走实,2022年年底,两地科技部门合作起草了《关于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等主攻方向,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健康、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川渝两地实验室体系建设,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目前,川渝两地已成立高校、高新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等联盟40余个,共建(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0项,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套)。在促成毗邻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双方推动国际合作进展明显。
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今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5%左右,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比如,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推进建设“一区一平台”,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
加快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比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大(重点)专项,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扩大科技交流合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入推进川渝协同创新,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新机制。
本报记者 张亦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