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聂花匠”和他的“植物王国”

“聂花匠”带着徒弟在植物园里修枝。

  本报记者韩振

  “聂花匠”今年67岁,但花已经种了50多年。13岁起,他就跟着父亲种花,从不足一分地的“巴掌田”,到建立3000亩地的“植物王国”,跟花打了一辈子交道,很多人见面都喊他“聂花匠”,却忘记了他本名叫聂廷江。

  从无处施展到“新舞台”

  “聂花匠”老家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镇里几百年来一直有花木种植的历史。“聂花匠”的父亲也是一名“花匠”,对花木种植技术了如指掌。“聂花匠”从小跟着父亲往山上跑,学会了各种花木的移栽技术。初中没有读完,他就回到村里当起“花匠”,倒腾家里不足一分的自留地来。

  他在自留地里种上月季花、山茶花、牡丹花,种出的花相虽好,但面积毕竟只有巴掌大,只能换些米吃,根本卖不上钱,“聂花匠”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

  改革开放后,静观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聂花匠”一下子分到5亩地。犹如鱼儿遇到了水,他把5亩地全部种上了花,每天在花田里转来转去,把花当成自己的孩子养。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获,年底花卖完,“聂花匠”一算账,竟然挣了上万元!

  “聂花匠”成了万元户,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致富。他把种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一开始只有十几户种,后来家家户户都跟着种,“聂花匠”不但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还帮助花农们销售。几年下来,静观镇就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

  “聂花匠”的腰包越来越鼓,5亩地的花田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2000年,他在重庆市渝北区又承包了100亩地,除了种观赏花,还开始种景观树。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大,“聂花匠”种出的花木还没上市,就被订购一空。

  “聂花匠”的“胃口”更大了,正在他整天琢磨到哪找更大发展空间时,沙坪坝区政府主动找上了门,向他推荐了中梁镇新发村。新发村地处中梁山北部的一个环形山坳,这里自然风光秀美,但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长期空虚,大量土地撂荒。村民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

  当地政府一直发愁怎么让群众脱贫致富,他们从“聂花匠”身上看到了希望:能否引进“聂花匠”建一座植物园,依托相对优越的区位条件,打造集康养、休闲、观光、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近郊乡村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双方一拍即合。2005年,“聂花匠”在新发村有了3000亩地的“新舞台”。“新舞台”并不新,相反还是由杂草丛生的荒山、撂荒多年的土地组成。但“聂花匠”来了不久,就让这里变了样:荒山坡种上了罗汉松、桂花、香樟、红枫等名贵树种;撂荒地开出了郁金香、洋水仙、芙蓉花、绣球花等万紫千红的花朵。

  授徒从来不留“绝活”

  “聂花匠”还在荒山上修了路,铺设了灌溉水管,又请了七八十个60岁以上的村民来地里务工,手把手教他们花木种植技术。村民刘启久种了一辈子地,60岁时拜师“聂花匠”,他压根不敢想自己能种好娇贵的花木,但“聂花匠”不信这个邪,硬是把他教成了熟练掌握移栽、嫁接等全套技术的全能“花匠”。现在,他长年在“聂花匠”的植物园里当园艺师,每月领3000多元工资。

  “聂花匠”授徒,从来不留“绝活”。凭借50多年的种花经验,“聂花匠”发明了一种“合体树”:他把多根小树苗局部去皮,然后紧紧捆绑,时间一久这些小树苗就聚合在一起,最终成为一株大树。小树变大树,价格能翻好几倍:几十元一株的紫薇花小树苗,五六根聚合在一起长成大树后,能卖好几千元。这个“独门绝技”,“聂花匠”也一股脑儿教给了徒弟们。

  为植物“塑形”也是“聂花匠”的一门“绝活”。他的植物园里,两万余株罗汉松长满山坡。为了让罗汉松有个好造型、卖出好价钱,他带着徒弟一株一株构思、设计、剪裁,为每一株罗汉松注入“灵魂”,最终漫山的罗汉松个个独树一帜、妙趣横生。徒弟们也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和业务技能。

  徒弟们水平高了,工资自然水涨船高,有的徒弟每月可以挣到八九千元。“聂花匠”的植物园,每年光工资就支出两三百万元。头几年,植物园“只出不进”,“聂花匠”的积蓄很快花个精光,眼看着就要撑不下去,重庆市农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信用担保,帮他贷到了2000万元的低息贷款,这才缓过劲儿。

  党的十八大以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继实施,“聂花匠”享受到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他又获得两批共计1750万元的长期、低息政策性贷款,政府还给予其300万元的农业设施补贴。有了“活水”的“聂花匠”,一心一意将心思放在苗木培育上,近200个品种的花木陆续被引入植物园,让这里俨然成了一个“植物王国”。

  “植物王国”终于“开门迎客”

  植物园里的奇花异木,和“聂花匠”一起等来了“开门迎客”的时刻。7年前,“聂花匠”打造了首届郁金香节。百万株郁金香争相怒放,红梅、洋水仙等花朵点缀其间,加上一些娱乐项目,植物园日接待游客最高达万人。

  在植物园的带动下,村里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几年内开了一二十家,生意好的一年收入几十万元。“聂花匠”还在植物园入口处设立了一个微型“农贸市场”。每天早上,几十个村民背着蔬菜、鸡蛋等农产品来市场售卖。81岁的魏代芳老人也隔三岔五过来卖菜,一次百八十块钱的收入,让她乐得合不上嘴。

  人气越来越旺,道路越来越堵。几年前,从镇上通往植物园的路是一条4.5米宽的水泥路,开车到新发村的游客,一度堵了好几公里,堵得“聂花匠”一脸愁容。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决定帮新发村解决燃眉之急。2020年,一条13公里长的七彩旅游路,从镇上一直通到植物园门口,路比过去足足宽了一倍,水泥路也变成了柏油路。

  交通“瓶颈”解除了,“聂花匠”的路也越走越宽了。眼下,又一届郁金香节开幕在即。“聂花匠”说,以前从国外引进的郁金香次年总是不开花,他经过精心研究、培育,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今年将有10万株自己繁育的郁金香精彩亮相。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38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