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打造门户枢纽 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

  核心提示

  7月15日召开的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持续增强门户枢纽功能,进一步拓展大通道,形成大枢纽,优化大口岸,提升大平台,深入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文章,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要持续增强生态宜居功能,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提高宜居水平,强化文化传承,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让更多人到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如今,主城都市区在打造门户枢纽、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畅谈发展思路。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杨骏 申晓佳 廖雪梅

  访谈嘉宾:

  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许仁安

  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章勇武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扈万泰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杨治洪

  推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着力构建“1小时通勤圈”“1日生活圈”和快货物流圈

  许仁安表示,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主城都市区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建设交通强市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目前,主城都市区高铁营运里程达到5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7公里,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之间直连直通。

  与此同时,主城都市区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渝万城际铁路完成提质改造,枢纽东环线加快推进,渝长高速复线建成通车,武隆至两江新区、永川至璧山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毗邻地区干线公路加快提档升级等。

  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动交通强市建设,以“米”字型高铁网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世界级机场群、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高速公路等发展,推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着力构建“1小时通勤圈”“1日生活圈”和快货物流圈,努力促进主城都市区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

  一是强通道。加快建设成渝中线等5条高铁,年底启动渝西高铁。开工成渝高速扩能,实施渝遂、渝武等扩能,推进江津至泸州北线、永川至荣昌至自贡等项目。加快整治长江朝涪段,推动嘉陵江、渠江等航道达标建设。积极构建“双枢纽”机场格局,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力争年内开工重庆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强枢纽。打造枢纽港城市新名片,加快重庆东站站城一体建设,实施重庆站改造,持续完善主城果园、涪陵龙头等港口功能,加快推进黄磏港一期、寸滩邮轮母港等项目。支持建设涪陵、永川等4个区域枢纽,以及大足、荣昌等8个一般枢纽。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推进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项目,打造寄递西部枢纽。

  三是强治理。构建“1小时”铁路公交网,拓展开行公交化列车,推进主城新区全域公交与中心城区公交政策协同。建设综合交通“智慧大脑”,丰富车路协同和智慧服务区应用场景等。

  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

  推动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功能完善、能级提升

  章勇武表示,为推动主城都市区加速对外开放,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出台《重庆市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方案》,主城都市区15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及重庆高新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出台促进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若干举措,加快推进主城都市区6个联动创新区建设等。

  同时,主城都市区还获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实现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零突破。今年1-6月,主城都市区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亿美元。

  下一步,我市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主城都市区对外开放和商务发展功能完善、能级提升,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先行区。推动主城都市区全方位开放,全面提升通道、平台、经济、环境等要素水平。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创新,建设好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落实好服务业扩大开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各项试点任务。

  二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持续增强主城都市区国际消费集聚辐射力,推动“两江四岸”核心区商业商务中心区建设,提档升级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统筹推进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建设,高质量参与办好智博会、西洽会。

  三是增强主城都市区带动能力。持续推动“一区”与“两群”开放平台、消费资源深度对接。探索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带动“一区两群”开放创新。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强农商对接,促进农商互联,推动“两群”农产品进城。

  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

  推动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扈万泰介绍,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主城都市区科学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主战场功能更加凸显;系统完善市政、交通等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基础支撑体系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注重生态和人文品质提升,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独特魅力。聚焦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入选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广阳岛、铜锣湾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注重聚焦“两江四岸”主轴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注重推动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自然资源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持续释放土地政策红利等,成效显著。上半年,主城都市区出让工业用地1.37万亩,占全市90%、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主城都市区审批建设用地1.45万亩、占全市68%,保障了轨道4号线西延伸段等13个重点项目。

  下一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聚力划实“三区三线”,深化完善功能布局,科学布局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保障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有序开展。

  二是加快优势地区发展步伐,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功能设施向主城都市区布局,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具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主城都市区。

  三是确保稳经济大盘政策落地落细,强化政策储备,深化细化优化支持政策,强化规划项目策划生成,助力稳投资、稳经济。

  四是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加快实施一批出成绩、出效果、出亮点的保护修复项目,推动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为城市留住根脉、留存记忆。

  通过以上举措,持续增强主城都市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中更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

  打造近悦远来美好城市

  杨治洪表示,主城都市区是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推动基础设施同城化、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方面深下功夫,重庆现代化大都市形象逐步凸显,“轨道上的都市区”提速建设,“1小时通勤圈”初步构建。

  比如,主城都市区开展以“两江四岸”为“主轴”的城市更新,江北嘴江滩公园等十大公共空间陆续建成;中心城区“缓堵促畅”和同城化大通道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在建及运营里程达732公里,中心城区至永川、大足、南川、綦江(万盛)等278公里城轨快线获国家批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790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39957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实施城市更新试点示范项目89个,投用项目42个等。

  下一步,主城都市区将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倾力打造近悦远来美好城市,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重点在四个方面深下功夫——

  一是在强功能、提品质上下更大功夫,把功能提升放在首位,编制《城市生活功能完善工作指南》,把握城市更新中的“留改拆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在强基础、提效能上下更大功夫,冲刺轨道交通“850+”成网计划,深入开展“缓堵促畅”和路网更新工作,加快建设同城化大通道,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更大功夫,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高品质打造长嘉汇、艺术湾等城市名片,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试点示范,大力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开启更加宜居、美好的生活新场景。

  四是在转方式、促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在主城都市区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抓好“新城建”和“双智”国家试点,争创“智能建造”全国试点,加快建设绿色、智慧、韧性城市。

编辑: 陈雨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4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