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持续增强产业引领和科技创新功能

  核心提示

  7月15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持续增强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功能,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如今,主城都市区在产业引领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畅谈发展思路。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夏元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访谈嘉宾: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董建国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蓝庆华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明炬

  加快推进“双核”联动联建,促进产业升级提质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表示,从全局来看,目前主城都市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建设成效明显,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强势突破。

  例如,主城都市区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持续提升,今年1至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5%。国家“东数西算”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启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达到16个。

  同时,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速发力,金凤实验室等17个项目投用。全域创新格局加快构建,两江协同创新区累计引进新型研发机构46家,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启动建设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位于主城都市区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88个。

  下一步,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将从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加快推进“双核”联动联建。要立足主城都市区“极核”地位,推进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共投共建”“相向协作”“共同争取”三类项目合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资源、城市服务功能和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要加快促进产业升级提质,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重点市属国企参与区级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关键产业园。要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继续推动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促进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建设,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此基础上,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要抢抓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机遇,加快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提速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推动投资放量。创新投融资改革,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争取更多政策性信贷支持。

  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强化重大改革系统集成,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分类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强化市级统筹,推动重大产业和重大功能设施布局“一张图”、重大基础设施“一张网”。引导区级协同,支持抱团发展,完善“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

  抓好“新赛道”,构筑有助于新兴产业集聚的一流产业生态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蓝庆华表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更为巩固,是近一年来主城都市区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其特点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21年主城都市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万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2%,今年上半年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5%。

  二是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车型在销售市场表现抢眼,核心环节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庆造”单车均价提高至10万元以上;电子信息产业“芯屏器核网”链条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等行业亦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三是产业创新纵深推进。成功获批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称号,孵化出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1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家。

  四是产业布局更为优化。中心城区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型,建成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集聚14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主城新区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工业投资占全市比重超过六成。

  五是产业协同进一步深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协同,落实“一区两群”对口协同,推动了产业转移、园区共建和互采互供等合作新方式。

  接下来,市经信系统将围绕推动全市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发展要求,突出抓好以下“新赛道”——

  首先是培育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抓好“大小三电”、汽车电子等关键环节引进培育,引导燃油车配套企业加快转型,建好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渝“三走廊”等应用场景,完善充换电、加注氢和车路协同等设施体系,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

  其次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通过推动“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壮大集成电路规模,健全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显示模组产业链条,加大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产品引育力度,壮大电子元器件规模,实施软件产业“满天星”行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高地和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再次,要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点,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建设高端合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链条,加快生物医药、数字医疗器械等医药产业发展,培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

  此外,要构筑有助于新兴产业集聚的一流产业生态,聚焦企业“选种”“育苗”“专精特新”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耦合”,健全“研究院+产业园区+基金”“专精特新”企业全成长周期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介绍,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加快优化创新版图、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主城都市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目前,主城都市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7%,高出全市0.46个百分点,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合同额分别占全市94.1%、91.7%、98.3%、99.1%。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作为战略支撑,辐射带动主城都市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形成科技特色,科技创新效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内激活力、外引资源,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着力实施市区科技协作计划。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版图,按照“一区一平台”差异化布局创新资源,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竞争。

  二是着力引进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引进机构落地建设,针对性引进优质创新资源,重点引进一批一流大学、大院大所和头部企业,大力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

  三是着力开展重大科研攻关。聚焦智能技术、生命技术、低碳技术三个重点领域,采取部市联合、市区联动、产学研协同方式,组织实施工业软件、核心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大研发计划,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

  四是着力推进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以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载体,推动人才、技术、成果、资本双向流动,并向主城都市区拓展布局,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五是着力发展科技金融。优化重构科创基金,采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构建种子、天使、风险投资等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业投资体系,发展壮大科技企业。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