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主旋律剧目市场化运营的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庆推出了一部演绎红岩故事的大型舞台剧《重庆1949》,演出期间几乎场场爆满,有时甚至一票难求。更出乎意料的是,这部红色剧完全由社会资本打造创作,政府财政未出一分补助资金,全部实行市场化运营。

  近年来,我国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日渐兴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票房或高收视率,开辟了“新主流”影视剧市场化运营的新局面。然而,相比影视剧,舞台剧依然显得小众和冷清,许多主旋律剧目还离不开财政支持或社会捐助,难以独立走向市场。

  《重庆1949》走红市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主旋律剧目难以市场化”的认识误区。这部剧市场化运营的底气从何而来?不难发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其成功之道。

  这部讴歌红岩精神的戏剧,围绕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49年11月27日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烈士牺牲这58天内发生的真实历史,进行了全新编剧,讲述了身处不同阵营的林子杰、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矛盾纠葛和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在各自理想和信仰面前作出的不同抉择。这部剧不喊口号,而是从革命者的爱情观、家国情怀等能引发现代人共鸣的矛盾冲突入手,打动了万千观众;在这部剧中,人物虽是虚构却流淌着红岩烈士的血液,故事富有新意而又似曾相识,剧中人通过深情演唱现代感较强的歌曲表现内心活动,这样的内容创新,让红岩故事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是创新。文艺创新,是内容与形式创新的统一,也体现着科技创新的魅力与美感。比如,观众席和舞台实现了360度的旋转,令观众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面对汹涌的嘉陵江,而枪声就在耳边响起,炮弹也将“震翻”座椅;透过牢笼,观众甚至看得见革命者脸上的血在流淌;抬头仰望,滚滚的江水从天而降。正是炫酷的舞台高科技与红色故事的激情碰撞,才让这部红色剧目取得了市场化运营的成功。

  不少主旋律剧目一度叫好不叫座,有人甚至认为主旋律剧目只有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一些成功的创作实践让人们看到,主旋律剧目并非只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投资人和文艺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创造性和创新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内容创作上精益求精,在表现形式上尊重市场规律,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剧目来。

  (本报评论员王金涛、陈国洲)

编辑: 刘文静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0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