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星空心明净,翻山越岭到四坪”“鱼池村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云海茫茫”……4月25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迷蒙细雨中,人才驿站里歌声绕梁,一室暖融。
这一天,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代表团来到四坪村,双方分别唱响自己的村歌《云上鱼池》《云四坪》。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歌声,作为全国首个“四民”村庄的四坪村与重庆首个“四民”村庄鱼池村,结成友好村庄,完成了一场跨越1600公里的双向奔赴。
“在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
一个位于东南沿海,一个地处西南山区,让两个村庄走到一起的“四民”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村歌唱罢,双方围坐一桌,交流中,答案慢慢浮现。
“我们四坪村过去人口外流,村落凋敝。全靠引入大学教授、文艺工作者、设计师等社会各界力量,实现各种要素回流,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四坪村支部书记潘家如口中的这些各界人士,就是“四民”。
这一探索始于2017年。为了拉动“空心村”发展,四坪村在屏南县支持下,大胆创新,引入了一些有想法的艺术家到村里,用艺术活化乡村的村容村貌、风土人情。这些独具“文艺范儿”的创作通过网络传播,很快吸引了城市艺术青年前来打卡。
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间生活,让其中一部分人留了下来。他们在村里开始了创业,成了“新村民”。
在四坪村,看到这些年轻人开拓的咖啡馆、奶茶店、陶瓷工坊、民宿、啤酒坊、画室等各种空间,鱼池村代表团惊叹,“在这里,人人都是艺术家!”
渐渐地,村庄的变化引起了更多社会力量的注意,他们结合自身工作给四坪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了村子的“荣誉村民”“云村民”,再加上“新村民”和原住民等“老村民”,“四民”村庄就此形成。
全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也是四坪村的“荣誉村民”之一。座谈期间,他给予这种模式高度评价,“群众中蕴藏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极大积极性,引领他们发挥智慧和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就是在走群众路线,路子就对了!”
2022年,这一模式也被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带进了巴南区鱼池村。
“让更多人共创乡村”
身处变化中的村庄,“四民”代表们各有感受。
“‘云村民’这个身份,就是一把钥匙,给我开启了一扇门。”四坪村云村民、“爱故乡书吧·四坪店”主理人欧阳芬说,“四民”村庄建设,让她从一个村庄的小切口重新认识乡村,并从中发现了村庄的更多可能性。
在欧阳芬眼里,从五湖四海来到四坪村的年轻人,在这里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为一个村子做些什么,而村子的包容性,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我也让身边人认识到,选择到乡村生活并不是‘躺平’,而是对未知的探索,对自我的探寻。这其实是一个打破对乡村偏见的过程。”
在“四民”探索刚起步的鱼池村,新村民、重庆乡云服务社负责人唐超表示自己正朝着乡村建设的理想奔跑。
“鱼池村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我就想看看凭借自己所学,能不能为这样的村庄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一些探索。”从四川到重庆,唐超说,吸引他来到鱼池村的正是因为“四民”村的创建。
当时,鱼池村为了团结“老村民”的力量,组织村民众筹创作了《云上鱼池》村歌,歌声中传递出的精气神打动了唐超。
“这次来四坪村学到了很多,我还要思考怎么进一步聚合多元力量,让更多人一起到鱼池共创乡村。”唐超说。
“让‘四民’村庄可复制、可推广”
“我们两村很相似,都有土木结构的房子,都有村民在做竹编。”“我们两个村都是山区,村歌里都唱到山、水,现在又都建成了‘四民’村庄。”在交流中,大家纷纷对接下来的“友好村庄”建设充满期待。
“我们感受到了鱼池村发展的热情,这次活动是我们交流合作的起点,今后一定要不断深化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这次来四坪村就是找对了朋友,看到四坪村的发展,我也增强了对鱼池村发展的信心,今后大家要多走动,把‘四民’村庄做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
加强合作,从人员互相融入开始。活动现场,双方进行了“四民”身份互认,并签署了缔结友好村庄协议书。合作内容中明确,将在未来发展中建立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等机制,并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交流活动。
“双方乡村建设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作为促成此次合作的“媒人”,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的潘家恩说,今后将积极组织双方,有针对性地在“四民”村庄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工作。
重庆日报记者 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