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都市农业 离繁华最近的乡愁

3月29日,巴南区南彭街道水竹村南湖多彩植物园,市民在网红拍照点“天空之镜”打卡。

  前不久,我市大多数中心城区相继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均强调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作为一个术语,都市农业概念发轫于1930年代的日本,后被定义为一种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直接服务于城市需求的特殊农业活动。

  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过程中,中心城区的农业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都市农业应该怎么发力?记者选取了渝北、巴南、沙坪坝等地进行采访。

  清明时节,经过雨水洗礼后的乡村,空气更加清新。

  渝北区木耳镇五通庙村农小李生态农场,送走了一拨客人后,看着已经进入采摘尾声的草莓大棚,农场主李伟暗自感叹:“当初的决定看来是正确的。”

  李伟本是一名蔬菜业主,但他总觉得在中心城区发展传统农业没有出路,于是毅然决定转型升级,如今的农小李生态农场集烧烤、垂钓、露营、农事体验等业态于一体,已然跳出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李伟的困惑和探索,是中心城区许多农业从业者的缩影——对于人口超千万,城镇化率达93.3%的重庆中心城区而言,农业该如何发展?

  从农家乐到田园综合体

  都市农业迭代升级

  今年30岁的李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之后他决定发挥所学,回到渝北区统景镇老家,帮姐夫打理40多亩蔬菜基地。

  “起早贪黑,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但基本没有利润。”回忆过往,李伟有些惆怅。种植蔬菜必须看天吃饭,虽然他懂专业知识和市场营销,但遇到行情不好,啥都不管用,“藤藤菜最低卖过7毛钱一斤,黄瓜最低8毛钱,白菜更是只有3毛线,都是‘打烂账’。”

  都市农业应该是什么样的业态,应该吸引哪些消费人群?深思熟虑后,李伟决定做精品农业——前期以草莓、水果番茄采摘为主,然后逐渐增加下午茶、烧烤、垂钓等业态,主打“半日游”。

  2019年,李伟在木耳镇五通庙村流转了70多亩地,建起了2600平方米的智能化种植大棚。草莓和水果番茄的采摘体验感比较好,果期较长,且与重庆人的出游时间相吻合。如今,生态农场的生意火爆,鲜果采摘和销售每年能达到80余万元。

  说起都市农业的迭代升级,巴南区南彭街道水竹村村民石崇伦的感受更为深刻。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崇伦敏锐地发现,到村里来玩耍的城里人越来越多,这些人走累了、走饿了大多想找个农家歇歇脚、吃个便饭,看到了商机的他办起了巴南最早的农家乐之一——南湖湾农家乐。

  到了2004年,城里的楼盘多了起来,市政建设也提速,需要大量的花草树木,石崇伦再次嗅到商机,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花卉苗木。

  苗木生意火爆几年后,石崇伦又瞄准了农旅融合的乡村游。水竹村地理位置不错,紧邻高速下道口,背靠大都市,足以支撑他的想法。

  2016年,石崇伦在水竹村流转了1800亩荒山荒坡,陆续投入上亿元,种植红枫、杜鹃花、桃花等,引进羊驼、孔雀、梅花鹿,并按照都市人的需求,建造了“天空之镜”、旋转许愿梯、滨海沙滩、仙游岛等多个网红拍照打卡点,打造了集旅游观光、研学拓展、采摘烧烤于一体的多彩植物园,目前已成为巴南区人气最旺、游客接待量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

  李、石二人的际遇,实为都市农业迭代升级的具象体现。如今,正如两人的经历一样,都市农业正围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融合科技文化教育活动等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3月30日,渝北区木耳镇农小李生态农场,游客在游玩。

  中心城区探索发展路子

  方式多样各出妙招

  包罗万象的都市农业,在中心各城区的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

  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的巴南区,农村面积有1750平方公里,是重庆中心城区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农业比重最高的区,都市农业该打哪张牌?

  “区里提出了‘都市大花园、农业大基地、全民大健康’三大发展定位,重点发展品牌茶叶、精品果蔬、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巴南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专职副书记王智炎说,“我们既要为千万人的保供发挥重要作用,更要成为都市人的后花园。”

  如今,到郊区放松一下,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统计数字表明,2022年重庆人均GDP突破9万元,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亲近自然、走进乡村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

  半个多月前,巴南推出“巴县老院子”文旅品牌,用文化赋能,展现该区沿江、傍泉、依山、靠林、临湖、环岛的自然环境和美丽山水,让游客品历史、微度假、体验慢生活。

  同样拥有大城市和大农村的渝北区,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

  “看似面积大,实则丘陵占比98%以上,20度以上的坡地占绝大部分,100亩以上的平地都难找,因而传统农业的质量和效益都不高。”渝北区副区长李义奎直言不讳,“想来想去,渝北的农业只有一个优势,就是区位优势——打造成中心城区里的都市田园,即可以滋润城市人的‘胃’,也能洗涤他们的‘眼’与‘肺’。”

  所以,渝北的发展思路,一是结合自身的区位和禀赋,发展丘陵山地高效农业,成为大都市的“果园子”和“菜篮子”,于是有了农小李生态农场等上百个家庭农场;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设施农业——仅去年,该区就发展了7万多平方米的设施农业。

  和渝北、巴南不同的是,沙坪坝的农业体量只占GDP总量的0.5%,现存48个村,而在未来可能因为城市化缩减到29个村,这意味着,该区乡村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显现。

  “所以,区里基于‘离尘不离城’的大都市区位,山、水、林、泉、洞等多彩汇聚的大生态格局,毗邻科学城、大学城、核心都市区城市组团的大市场依托,提出了打造现代都市中的‘诗意田园’。”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李涛表示,“诗意田园”的一个重点就是,发展以研学为统领的现代都市农业。

4月4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萤火谷农场,沙坪坝区育英小学学生在开展研学活动。(本版图片由记者刘旖旎摄/视觉重庆)

  时尚味、科技感、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做出“都市范儿”

  都市农业能为特大城市发展保留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让市民乐享田园记住乡愁。那么,怎样凸显“都市范儿”呢?

  时尚味首当其冲。

  3月30日,在石崇伦的多彩植物园的“天空之镜”打卡点旁,不少游客排队等候“上镜”,走在上面仿佛漫步云端,脚下是蓝天白云,远处是碧翠群山,环抱南湖,摄影师用低机位拍摄,便能呈现出“镜天一色”的美丽景象。

  “去年以来,我们新增了许多这样的打卡点。”石崇伦说,这些打卡点迎合了都市消费人群的喜好,让多彩植物园成为了爆款,仅今年前3个月就接待了8万多人次的游客。

  科技感也不能少。

  在李义奎看来,都市农业必须走数字化之路,“因为土地比较集约,交通比较便利,可以依托的科技资源也比较多,可以发展类似于总部经济的育苗、育秧工厂。”

  走进位于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的智慧种苗工厂,“人工光+光照”系统、空气加温系统、水平循环风扇系统等“黑科技”令人眼花缭乱。这里种苗培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实现了降本增效。

  “目前我们每年能育苗1.5亿株,包括茄子、辣椒、西红柿、花卉等,年产值有1000万元,现在正是种苗往外送的高峰期,今天早上还送了一车苗子到巴南、江津等地。”育苗工厂负责人仇明国说。

  此外,都市农业需要“跨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农文旅融合。

  4月4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萤火谷农场外,10多辆大巴车一字排开,500多名来自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从这个学期开学到现在,除了下雨天之外基本都是爆满。”农场经营者、悠然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生感慨,“双减”后学校有课外研学的需求,他们研发了相应的课程,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农事体验也得到了许多学校的青睐,因而客源不断。

  同一天,在位于沙坪坝区中梁镇新发村的太寺垭森林公园,来此研学的学生仍然是消费主力,“日程已经排到了4月底,预计今年在研学上的收入可能有个三四百万元吧。”太寺垭森林公园现场负责人刘亚丽表示,大美乡村的生态优势让乡村价值得以重估,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未来,我们也将探索‘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康体’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颜安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5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