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采访札记:保护长江生态的创新办法越来越多

  新华社重庆10月1日电题:采访札记:保护长江生态的创新办法越来越多

  新华社记者周凯

  行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38号矿山公园”,如果不是高耸的崖壁,游客很难想象这个公园几年前还是一座废弃矿山。重庆市从2019年起实施关闭矿区有偿填埋消纳城市建设渣土,中心城区废弃矿山预估可消纳建设渣土3800万立方米,以此破解“渣土围城”、矿山修复资金短缺两难问题,让昔日的生态“伤疤”开始“披绿生金”。

  落实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城拔寨的拼劲、持之以恒的定力,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大胆探索市场化、产业化、应用智慧技术等方式,激发干部群众、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强大合力。

  “以前是要我治河,现在是我要治河。”重庆市永川区一位乡镇干部对记者说。在重庆市永川区和江津区交界处的茨坝村,记者看到长江一级支流临江河两岸草木葱翠,河水碧波荡漾,让人难以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劣Ⅴ类水质的黑臭水体。

  为解决跨境河流治理过程中上下游推诿扯皮问题,2018年重庆市对19条跨区县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交界断面水质提升的,下游补偿上游,水质下降的,上游补偿下游。截至去年,重庆累计实现区县横向生态补偿5.4亿元,有力促进了水环境质量改善。2021年,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6%。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沿线地区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将长江保护修复后的生态颜值转变成产业价值,更多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铜锣山曾是重庆市最大的石灰岩矿区,群山之中被挖出41座巨大露天矿坑,生态破坏严重、地质安全隐患突出。2010年铜锣山采石场被全面关停,留下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群,一些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植绿覆盖裸土、保护坑中水体等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如今,四周高耸的岩壁、如翡翠般碧绿的水体,10余座像珍珠一般“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矿坑湖泊,让这里变成有“重庆小九寨”之称的网红打卡地。公园自2021年6月开园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吸纳周边村民数百人就业或返乡创业,人均增收约2万元。

  重庆市区县之间开展森林指标交易,让植树造林不吃亏;在重庆市大气环境大数据平台,十多个高清摄像头捕捉重点区域疑似污染源,让污染治理更精准高效;探索生态地票制度,将部分生态受损区域修复成合格农用地后,以地票形式进入市场交易,撬动更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在越来越多创新“点子”的助力下,长江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提速,母亲河正日益焕发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颜。(完)

编辑: 王彩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47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