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不少电信诈骗将目标瞄准了未成年人,近日,重庆日报美好生活热线走进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与反诈支队民警共同梳理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多发高发电信诈骗,提醒学生和家长谨防上当。
案例>>>
“明星”“主播”邀你加入QQ群
网络上有许多的“明星”“主播”,他们往往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吸引不少未成年人的关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分子也往往打着“明星”“主播”的名号实施诈骗。
6月23日,14岁的丽丽(化名)在家中玩手机时,被网上认识的好友拉入了一个“明星粉丝”QQ群,群主声称可以通过做任务的方式领取某明星团体签名照。
小丽心动不已,于是联系了群内客服,对方以小丽是未成年人为由,引导小丽获取家长手机密码后,偷偷指使小丽用家长的手机下载注册“某鱼”App。
之后,对方通过QQ向小丽发送该App内的店铺二维码,要求小丽在店铺内购买虚拟商品等进行刷单,小丽多次付款且确认收货后才察觉不对。小丽要求对方退款却被拉黑,便和家长一起到派出所报案,共计损失6000余元。
无独有偶,6月10日,12岁的唐唐(化名)在刷一款流行的视频App时,看到一游戏主播在其主页提供了粉丝QQ群,称可将主播自己的游戏账号借给粉丝使用。
小唐进群后,随即有多个陌生QQ账号私下添加小唐QQ,称可以提供极品游戏账号给小唐使用,但需要付款激活。
被游戏账号和装备吸引,小唐便根据对方指引将家长的手机支付宝付款码通过视频方式向对方展示,还多次使用家长支付宝扫描对方所提供的收款码,多次转账后,对方让小唐等待游戏账号激活。
第二天,对方又更换了QQ号与小唐联系,以需要更多钱才能激活游戏账号为由,要求小唐继续通过视频方式展示家长支付宝收款码,多次转账后,对方称游戏账号已被激活,并要求小唐删除双方聊天记录、卸载支付宝,称其所支付的激活资金会在三天后返还。
待小唐发现仍然无法登录对方所提供的游戏账户后,对方又以“账户被回收”为由,保证所付资金会在两天内返还,之后便失去了联系。小唐察觉被骗后报警,经了解,小唐此次被骗共损失3万余元。
手法>>>
“刷单”“送装备”往往会投其所好
“小丽遇到的是常见的‘刷单’类电信诈骗手法,但是有别于成年人,诈骗分子针对未成年人推出的‘刷单’任务,往往会投其所好。”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支队副支队长颜鸿介绍,因未成年人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正值假期在家又比较空闲,因此假期诈骗分子往往专盯未成年人下手。
颜鸿说,电信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关注明星公众号、刷单返利、扫码返利返现、充值送游戏皮肤”等套路进行诈骗。
例如小丽遭遇的“明星”奖励刷单诈骗,首先,诈骗分子通过粉丝群添加受害人为好友,声称可以通过“刷单”或“做任务”的方式获得明星签名照、与明星视频的机会,吸引粉丝注意。然后,待受害人转账后,诈骗分子便将受害人拉黑。
而小唐遭遇的则是变相的虚假购物类诈骗,首先,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或微信群、QQ群内发布买卖游戏装备、账号等未成年人感兴趣的商品。然后,诈骗分子诱导未成年受害人使用家长手机,以“注册费、押金、解冻费、激活费”的名义支付各种费用。最后,当受害人支付大额费用后,再联系骗子时,骗子则会将其拉黑。
提醒>>>
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
“据统计,涉及未成年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78.27%发生在寒暑假期间。”颜鸿介绍说,今年以来,未成年群体的发案数占总发案数的3.05%,同比下降38.60%,其造成损失占全部电诈案件损失的1.07%,单案最高损失为15万元。其中,涉及“追星”被骗的案件占3.15%,刷单返利类占10.24%,虚假购物、服务类占18.27%,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占18.58%。
颜鸿提醒,广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和正确引导,平时与孩子多沟通,避免孩子遭受骗局给家庭带来不必要损失。
平时可以向孩子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知识,勿放任孩子随意使用自己手机,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
家长需要对孩子保持足够关注,引导孩子理性追星,避免出现盲目追星而上当受骗的情况。
广大青少年切勿轻信陌生人,应正确使用网络,尽量不要进行相关游戏交易,如需交易应选择正规交易平台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操作,如涉及相关资金交易应告知家长予以确认。
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需要抢救治疗费用类的诈骗电话、短信,要仔细核对,多向监护人和周围的人核实,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
对于来电声称是银行工作人员要求转账汇款的,第一时间和监护人商量,务必多方印证,防止犯罪嫌疑人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充电话号码。
若是发现自己被骗,要注意保存证据,及时告知家长寻求帮助,用法律手段维权。
记者 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