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再只是“当柴烧”,变废为宝走进收藏室:一片笋壳的“艺术人生”

  南川区金山镇中心校,胡德厚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讲授笋壳画制作要领。(资料图片)(受访者供图)

  我是一片笋壳。

  确切地说,我是金佛山南坡的一片方竹笋壳。

  伴随着幼嫩的竹笋破土而出,再看着它节节长高,直到长成迎风簇立的绿竹,我也从竹身上脱落,跌落竹林间。

  零落成泥,然后腐烂、分解,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点养分供养这山林。

  几乎所有的笋壳,都将以这样的方式走完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自然也无法逃脱这几乎不可改变的安排,直至那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的命运突然有了转机。

  笋壳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天清晨,一个12岁的小女孩走进竹林将我拾起,放进了背篓。背篓里,有许多和我一样的笋壳。

  不,它们中的许多和我并不一样。

  我是方竹笋壳,它们有的是金竹笋壳,有的是斑竹笋壳,还有楠竹笋壳、雷竹笋壳……

  清晨的阳光下,不同的笋壳呈现着不一样的大小和形状,也呈现着不同的色泽和纹理。

  小女孩为什么要捡拾我们呢?许多笋壳和我一样猜测着……是了,山里的村民自古有捡拾笋壳当柴火烧的生活习惯。或许,我们的结局不过是从腐烂成泥变成化为灰烬。罢了,既然结局已注定,能为这世间奉献最后一点光和热,我亦满心欢喜。

  奇怪的是,小女孩将我们背回家后,并未将我们塞进灶膛。第二天一早,小女孩又将我们背进了一所学校。校门上,“南川区金山镇中心校”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

  “胡老师早上好!周末我捡了些笋壳,您看看能不能用呢?”教学楼下,小女孩取下背篓,将我们递到了一位年近六旬的男老师面前。

  “谢谢你,曾晓妍同学!这些笋壳都很不错,你放到三楼工作坊吧!”胡老师一边翻看着我们,一边和小女孩聊着。

  曾晓妍走进三楼一间教室,将我们堆放在一张桌子底下。进门的一刹那,我瞥见了教室门上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笋衣艺术工作坊。那一瞬间,我隐隐有些预感:我们这些笋壳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幅笋壳画,都融合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午后,胡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涌进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笋壳画的制作。大家要先把曾晓妍同学带来的笋壳进行刷毛和熨烫。”胡老师的话,让我惊讶不已:我们这些笋壳也能用来作画?

  不等我细想,我们已被孩子们七手八脚搬上了桌子。孩子们每人拿着一把刷子,开始清理我们身上细密的绒毛。给我刷毛的,正是曾晓妍。看着眼前忙碌的孩子们,胡老师慈祥的脸上满是笑容:“晓妍,你是六年级学生,也比较有经验。接下来就由你教其他年级的弟弟妹妹怎么熨烫笋壳吧!”

  不一会,熨烫平整的笋壳,被一一分到了孩子们手中。“今天,同学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笋壳画,可以是卡通人物,可以是竹子、荷花等植物,也可以是蝴蝶、蜻蜓、鸟儿等动物。”胡老师说完后,有些孩子陷入了沉思,有些则成竹在胸立即动手作画……

  “大家要想一想老师上节课交代的要点:楠竹笋壳的正面适合表现大面积的深色,背面则适合表现大面积的浅色;有些方竹笋壳的正面有彩色的条纹,适合裁剪后做鸟儿的羽毛……”在曾晓妍的手中,我被裁剪成了竹叶、竹枝,还有蝴蝶的翅膀、触须、眼睛……她又用胶水将各个部分细心地粘贴在白色的卡纸上。

  渐渐地,我变成为一幅精美的画作:迎风招展的竹叶上,一只蝴蝶正扑闪着彩色的翅膀飞翔着。再看看四周,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一片笋壳都在孩子们手中发生着蜕变:有些变成了可爱的冰墩墩,有些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鱼儿,有些成了古灵精怪的孙悟空……

  更让我惊讶的是,几乎每一幅笋壳画,都融合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如此,每一幅笋壳画,也都由好几层笋壳粘贴而成。

  笋壳画要真正变废为宝、形成产业,依然前路漫漫

  孩子们的笋壳画有一部分被送进了学校的笋衣艺术作品展示室。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到展示室里参观,也都为笋壳画的美轮美奂赞叹不已。这里,展示着众多精美的笋壳画,让我目不暇接,也让我疑惑不已:最初,是谁想到用笋壳作画呢?

  从人们的叙述和介绍中,我慢慢了解了笋壳画创作的故事。

  一切缘起,皆因为胡老师。今年56岁的胡老师名叫胡德厚,是土生土长的金山人,也是金山镇中心校的美术老师,擅长雕刻、绘画、书法等。

  4年前,胡老师和家人在南川楠竹山公园游玩。家人玩得开心,胡老师却看着漫山遍野的楠竹笋壳陷入了沉思:这么多笋壳,能不能用来做点什么呢?

  收集了一堆笋壳带回家,胡老师却并未想好要如何利用。直到有一天,胡老师突发奇想,开始尝试将笋壳剪裁作画。这一开始就收不住了,笋壳画越做越多。

  也是这一年,胡老师带着自己的两幅笋壳画,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一个活动。两幅笋壳画当场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收藏。

  2019年,新到任的金山镇中心校校长陈远江将笋壳画列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笋壳画创作选用的是自然脱落的笋壳,几乎是零成本,不会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同时金山的每个孩子几乎从小就接触笋壳,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由此,我们这些几乎毫无用处的笋壳,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开启了“艺术人生”。

  近三年里,同学们多次以笋壳画创作代表学校参加南川区的才艺竞赛,多次获奖。上个月,胡老师创作的一小幅笋壳画在南川大观原点景区展示时,被一名游客以300元的价格收藏。这让我们兴奋不已,也让大家看到了笋壳画从课堂走向市场的希望。

  金山镇中心校年轻的美术老师廖雪飞在胡德厚的引导下,已基本掌握笋壳画制作技艺;毗邻金山镇中心校的小河中学也计划邀请胡德厚开设笋壳画课程;金山镇上的云溪酒店将笋壳画作为当地特产进行展示,并计划在暑假邀请胡德厚开设笋壳画体验课……可是,笋壳画要真正变废为宝、形成产业,依然前路漫漫。

  “一是知道笋壳画的人太少,二是会制作笋壳画的人太少。”听金山镇宣传统战委员杨娟介绍,镇里准备组织留守妇女进行笋壳画培训,并通过镇里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我们这里有纳鞋底的传统,妇女都有一定的绘画和裁剪基础,经过培训应该会很快上手。”

  或许,在各方努力下,会有更多的笋壳像我一样,变身为美丽的笋壳画。我们都充满期待。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8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