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会说话的文物”助力重庆旧城改造

  新华社重庆4月4日电题:“会说话的文物”助力重庆旧城改造

  新华社记者李晓婷、伍鲲鹏

  自长江北滨拾阶而上,踏过百年前的老城垣,沿解放东路西行至白象街,一座座精美建筑,讲述着重庆老城的繁华往事。走在重庆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古朴典雅的重庆老城铺展在眼前。

  这里曾是重庆最繁华的街道,也是不少“老重庆”想“逃离”的地方。

  脏乱差、棚户区、交通拥堵,回忆起多年前的南纪门街道,住户尹长华摇了摇头说:“那时,这一片都是矮房子、破房子。”商圈的高楼大厦与这里的棚户区形成鲜明对比,众多建筑文物隐藏在棚户区中,无人问津。

  南纪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姜军说,南纪门街道地处重庆“母城”下半城,是渝中区最小的街道,面积仅0.65平方公里,却拥有19处文物和博物馆单位。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让文物“开口”,创新讲述重庆“母城”记忆,成为渝中区旧城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走进位于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的重庆药材公会大楼旧址,凝聚了中西方特色的阁楼精致典雅,罗马柱上的浮雕样式全部取材于中药材。早在明末清初,药材公会大楼所在的储奇门片区就是重庆著名的山货药材集散地,成为鄂、湘、赣、粤连接西南各省的中转站。作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药材公会大楼见证了重庆药材市场的百年辉煌。

  姜军说,对于传统风貌建筑,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重在保护、活化与传承,在保留历史文化风貌和原生态建筑肌理基础上,拓展公共空间、植入现代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与居民生活相融合。

  如今,以药材公会大楼旧址为核心,正加快打造医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布局中药材展示交易、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现场体验馆、药膳餐饮等业态,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周边传统风貌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努力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附加展示、旅游、购物、餐饮、体验多种功能的复合型产业。

  “近年来,我们集中对山城巷、十八梯、白象街三大传统风貌区进行产业升级,在风貌区引入一批具有山城特色、人文底蕴的商业业态,提升了风貌区的人气。”渝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迪兵说。

  去年以来,山城巷全面改造,“棚户区”变人气“打卡地”;十八梯更新归来,城市文脉在发展中延续;白象街提档升级,唤醒重庆开埠文化的商机活力……

  与此同时,南纪门街道已投入2.1亿元改造16个老旧小区住宅93万平方米、环境配套整治提升2.53万平方米,生态空间不断优化;推进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停乱摆专项整治;对于影响街道形象的劳务市场、旧家具市场等,根据市场的功能作用和特点逐渐关闭,并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提档升级、业态结构升级。

  街道美了、文物“活”了、产业兴了,记忆中的“烟火重庆”重现。古厝城楼、特色民居、店铺作坊……传统风貌建筑以鲜明的地方元素讲述着重庆故事,承载着重庆人最浓郁的乡愁。(完)

编辑: 葛琦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3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