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机遇·新模式·新突破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产教融合提档升级

  2021年7月,来自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的王黎、李建洲两位同学接过了“巴渝工匠”杯重庆市第十四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花艺”赛项一等奖的奖状。同一时间,孙君洁等十几位同学也接过了同一赛事“产品包装设计及制作”“工程测量”“建筑工程识图”等赛项的奖状。

“巴渝工匠”杯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花艺”赛项获获奖学生合影。

  近年来,以“建设工程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按照城市、产业、职业、市民及其相互关系,积极进行专业调整,以期学校专业能够无缝对接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

  “因城而生、顺市而为”,为服务重庆市新型城市化建设,培育“城市建设新工匠”。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致力于智能建造专业群的构建,旨在培养创意型、创业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五有城职新鲁班”。

  

建筑工程学院“三分三级实战化”人才培养模式。

  抓住新机遇

  聚焦服务城市 擦亮建造专业特色优势

  作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最早建立的学院之一,建筑工程学院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建造行业的新需求,适应新型城市化建设需求,学院在保留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培育“城市建设新工匠”。

以项目为载体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学院以“服务城乡发展、培养建设英才”为目标,组建了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智慧建造”专业群。目前,学院打造的智能建造专业群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群等专业。专业群面向城市智慧建造领域,围绕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装饰等岗位群。以“建设工程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创意型、创业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工程管理学生正在进行BIM 建模课程。

建筑室内设计学生正在分组进行设计课程。

  其中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由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技能项目重点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重庆市双基地重点建设专业;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所列四大紧缺型专业和教育部鼓励增设的专业。

  学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开展系列化层次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厚培职业精神;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探索新模式

  聚集“高精尖”资源 树立产教深度融合新标杆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技能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的双师教师队伍由12名校内专任教师,5名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一支高素质结构化混编教学团队。这其中,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领域专家,“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重庆市政府采购专家,重庆市BIM专家,重庆市教育系统内审专家,重庆市“双千双师”计划交流人员,重庆市建筑业协会土建类高职与成人教育专委会智库专家、副会长,装配式施工员新职业标准制定专家。

  近年来,学院加大对“高精尖”教学资源的聚集,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平台搭建、校企合作育人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实现多方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陆邸嗣装饰设计事务所组织学生周末到设计企业参加学习活动。

  学院积极寻求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合作,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动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学院多次参加重庆市住建委主持的地方标准制定,参加重庆市主持的“岗位培训”教材以及试题库建设和资格认定标准制定等工作,提升专业群行业技术水平。与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

  通过校企现代学徒制办学、实行双导师制度等方式,学院大力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设计专业群课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与重庆筑智建开展现代学徒制育人项目,与西安三好开展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实现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与海天装饰集团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校内外导师共同发力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目前,学院的专业群已完成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1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高等职业教育双基地项目1个。

  学院建有2个实训中心和8个大型实验室,实验实训设备完善,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需要。学院还对接现代建筑业企业搭建项目服务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了 BIM 研究应用联盟,深化了在BIM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院联合重庆建筑业协会、重庆装饰业协会、中交、中铁等行业企业建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依托“BIM 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X”书证融通实训室、智能建造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工作环节的实体化课程体系至少2套、考核评价标准不少于2个,编写一批技术标准式教材。

  学院还发挥“BIM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室”“BIM VR教师工作站”等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开发出一批便于操作和分拆的室内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智能建造产品研发、智能建造技术改进等项目,以师徒制方式承接和完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性项目,创新以项目为依托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成为示范性产教融合产业学院。

  找准新突破

  聚焦“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高地

  “建筑领域目前用工非常紧缺!”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看到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旧城改造、乡村振兴、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乡建设等领域。”他认为,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将为建筑业、装饰行业的发展带领新机遇,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

  面对新环境、新需求,建筑工程学院积极“应变”“求变”,专业群以培养现代建筑业智能建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赋能人才发展。

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参加“斯维尔筑云杯”BIM技能竞赛现场。

  按照“三全育人”机制,学院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将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做到“岗、课、赛、证、创”五融通,创新设计“三分三级”实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对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三阶段培养。以BIM、装配式等相关岗位核心技能分层教学,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新职业”的初、中、高等级进行分级认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兴趣,学院设计出不同的人才成长路径分岗就业,依附教师工作室的工程实际项目为载体教学,培养具有“红色匠心”精神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还积极探索“跨专业、跨年级、跨班级”三跨混编班,组建“工作室+竞赛组+创业营”三场域教学组织,形成“社会服务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三项目教学载体,推动“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名匠班高年级优秀学生”三导师教学实施,采取“导师制、学分制、流动制”三机制教学管理。

  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学院以平台为依托,提升教师服务产业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建造产业升级发展中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将建造业最新技术和创新案例引入课堂,既服务产业发展,又反哺教学。

  结合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对接产业链中的施工与设计环节,学院以双核赋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产业发展为目的,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高地、BIM+ 教学与资源中心、西部产教融合示范中心和重庆BIM创新服务中心。(沈静娴)

编辑: 蒋玲
图片中心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842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