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 未来将着力推进学校“三大转变”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记者 卢越 摄\视觉重庆

  学校名片>>>

  始创于1952年的重庆工商大学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隶属重庆市的渝州大学和原隶属国内贸易部的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支持高校和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

  10月21日,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重庆工商大学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签署协议,该校金融科技研究院将落户科学城,构建金融领域新型智库。

  作为一所重庆“土生土长”的财经高校,重庆工商大学在科技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思考和实践?近日,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谈学校建设

  搭建服务平台,助推科研攻关

  重庆日报:重庆工商大学从创建至今已有近70年,在您看来,它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孙芳城: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在重庆本土成长发展起来的高校;是一所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高校;是一所“商工”融合、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校。学校立足重庆、服务西南、辐射全国、放眼世界,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将建成一所商工融合、多科协同、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重庆日报:近年来,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积极尝试?

  孙芳城:首先是搭建服务平台,学校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新型特色智库。围绕重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成立了新型二级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此外,学校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川渝两地的广安、阆中、万州、南岸等区县(地市)和财政、税务等政府机关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校地合作。

  重庆日报:高校是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围绕科技创新,学校做出了哪些努力?

  孙芳城:除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外,学校还积极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聚焦“智能制造服务”研究、国际科技交流的国家级平台,邀请了中国工程院智能传感领域资深专家蒋庄德院士担任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过去5年,该基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3项、科技部科技援外项目1项。

  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则围绕绿色发展、“双碳”目标等创新主题,针对水、气、固等复合型环境污染,开展科研攻关,持续提升技术创新供给服务能力。

  谈人才培养

  瞄准未来需求,突出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重庆日报:如何正确树立大学生“三观”?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方面有哪些举措?

  孙芳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不得不说,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思想,比如功利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对“三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仅抓思政课建设,还探索在专业课、基础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每堂课都有“思政味”,让学校每个老师都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比如,公共管理学院探索打造“双师双行”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把课前思政5分钟、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志愿服务等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艺术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一、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思政理论有效落地。

  重庆日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责任之一,学校在这方面实施了哪些积极举措?

  孙芳城:学校从四方面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突出“宽”“厚”结合。通过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强化公共基础、大类基础课程学习,这是突出“宽”;设置核心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跨专业学习课程群等,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深度、广度,这是突出“厚”。

  二是突出严格标准。对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水准。

  三是突出未来需求。打通选修课、学科竞赛、“双创”实践、毕业论文与设计阻隔,例如,学科竞赛可以认定为毕业设计或论文,创新学分可以冲抵选修课等。

  四是突出学用结合。与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商社、用友集团等10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双创”实践,鼓励和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全面发展。

  今年,我校经济学获批市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也获批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培育学校,也将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

  谈未来发展

  建设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全国知名财经类大学

  重庆日报:在您看来,一所大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未来重庆工商大学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孙芳城:我认为一所大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内涵的发展,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质量”摆在首位,从“硬件”到“软件”都围绕“质量”做文章。最近几年,学校在提升“软件”质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在吸收优秀人才这方面,目前,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已经接近50%,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有在“四新”建设上,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学校内涵发展特别是质量提升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建设“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全国知名的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将做好框架设计,着力推进“三大转变”:从“积极应变”向“主动求变”转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从“求大求全”向“聚焦发展”转变。

  记者手记>>>

  学以致用才能走出“象牙塔”

  采访中,孙校长提到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期许,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来,财经类专业的教师不应该只是在学校教书,或是仅仅研究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为此,学校也从多方面给予商科学生帮助,目前已有80多名在校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校内开办企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其实,孙校长的期待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高校教师不应只在“象牙塔”里做学问,而应将学问带出“象牙塔”,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做些切合时代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文章。这样才不仅能服务社会发展,还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学生读书学习,既要学有专精,更要学以致用。只有如此,毕业后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尽早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张凌漪)

编辑: 刘文静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1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