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增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近日,重庆市减灾办召开2023年第一次灾情会商联席会议。
重庆市应急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公安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重庆铁路办事处、市林业局、重庆海事局、市气象局、市通信管理局、市地震局、国网市电力公司、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水务股份公司等26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学习了应急管理部《防范和惩治应急管理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责任规定》,并就《重庆市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相关规定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会议通报了2022年全市自然灾害情况。部分成员单位就灾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通报显示,2022年,全市先后发生洪涝、风雹、干旱、地质等各类自然灾害77起,以干旱、洪涝、地质灾害为主,风雹、雪灾、森林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总体灾害损失较常年偏重,灾害发生频率高。全市自然灾害总体呈现受灾人口上升、直接经济损失上、升灾害总起数下降、转移安置人数下降、倒损房屋下降“两升三降”特点;同时自然灾害受灾范围广,39个区县均不同程度受灾,仅渝中区、两江新区2个区县未受灾,重灾区域较为集中。
会议指出,2022年,全市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灾后救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灾情管理方面,重庆拟制了《关于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健全完善灾害信息员岗位职责、信息报告、业务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建立了2万余人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基本保证全市每个村(社区)有1名以上灾害信息员。同时,组织开展了全市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灾情管理工作纳入了对区县年度考核的范围,灾情通报、灾情会商制度等形成常态,灾情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在灾后救助方面,市减灾办先后3次启动市级Ⅳ级救助应急响应,1次启动市级Ⅲ级救助应急响应。积极争取中央旱灾救灾资金6800万元,确保全市290多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累计紧急调拨应急物资28万余件,及时安排下拨市级救灾应急资金2498万元,支持灾区第一时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争取中央冬春救助资金1.7亿元,对103.7万人实施冬春救助,发放冬棉被19950床、棉大衣8550件;区县共出动各类救援力量105万余人,区县启动应急救助响应31次,区县级财政安排救灾资金1.31亿元。
会议强调,保持清醒认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灾情管理工作。
要把好灾情报送关,确保报灾有策。要全面推进灾情报送能力建设,细化过程管理,在灾情报送工作上念好“快、准、全”三字诀,勇于担责、善于履责、全力尽责,在灾情报送工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锤炼作风。
要把好灾情管理关,确保管理有效。要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聚焦我市自然灾害新形势、新特点,明确灾情管理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确保统一口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
要把好灾情会商关,确保议事有方。要强化综合统筹协调,互联互通、群策群力,健全信息比对、会商认定机制,加强灾情会商研判,做好统计报送衔接工作,确保灾情准确性。
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全市趋势分析研判成果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找准切入点、发力点,认真组织开展趋势研判分析,把握形势,做好谋划,抓好相关工作落实,为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奠定基础;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防御机制,实化应对准备,推进能力建设,细化过程管理,筑牢救灾防线,有效防范各类自然灾害,为高效有序应对我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提供更加坚实、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