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刚刚过去的2022年,重庆经济不仅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还受到外部环境、疫情、高温干旱等多种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如何?
1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2022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万亿元,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涌现出10大亮点。
亮点1
全面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预计去年全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
汽车产业是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去年,我市启动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制定出台《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以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体系、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应用、汽车软件和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设施及服务等四个行动计划。
截至目前,我市形成长安、赛力斯“双龙头”,长城、理想、福特、吉利等“多骨干”支撑的汽车产业格局。预计去年全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9万辆,同比增长142.5%。
去年我市还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在国内率先制定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和运营的地方性法规,并建成投用了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检测站,全市充电桩保有量突破10万个,换电站保有量位列全国第2位。
亮点2
高位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计划
预计去年全市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50亿元,同比增长约10.5%
去年7月,我市聚焦场所、场景、企业、人才、机制等5类关键要素,统筹链群培育、产业创新、赋能转型、生态重构、组织保障等举措,启动实施了软件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计划。
“满天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去年实现数字经济招商引资重大项目66个,合同投资金额430亿元;各区县全年累计招商引资项目210余个,合同投资金额超过850亿元。预计2022年全市软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50亿元,同比增长约10.5%,全年中心城区累计收储楼宇面积180万余平方米、使用100万余平方米,新增软件企业3500余家,新增从业人员5万余人。
亮点3
创新构建中小企业生成生态体系
全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到255家
去年我市重组升级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为市级平台,搭建起“1+N”研究院矩阵雏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母基金+子基金”育苗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抵押贷款风险共担试点,试点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中小企业生态家园,全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7家,累计达到255家。
我市还打通了“项目遴选、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生成企业”通道,初步形成“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发展生态,形成了“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的“研究院经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亮点4
数实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态
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03个,累计达到5578个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激活发展新引擎,推动“芯屏器核网”产业链群持续完善,电子特气、硅耗材、抛光垫等新材料实现了国产替代。
其中,抢先布局卫星互联网、硅基光电子等产业新赛道,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大亮点,预计全年全市战略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去年我市还创新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503个,累计达到5578个,提前超额完成5年目标任务;全年新建智能工厂22个、数字化车间160个,累计达到127个、734个,示范项目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8.9%。
亮点5
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
3月、6月、9月、10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分别达到9.5%、6.1%、13.1%、8.2%
去年我市在国内率先成立市、区县(开发区)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企业疫情防控、保供稳链和安全生产”工作专班,定岗、定人、定责分片包干25个重点工业区的工业生产,高效实现防疫和生产“两手抓”“两不误”。
去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平稳开局,到遭受长三角等地疫情严重影响,又经历7—8月旱情、疫情、火情叠加考验,再到11月遭遇抗疫三年来最严峻时刻。
不过综合来看,3月、6月、9月、10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增速分别达到9.5%、6.1%、13.1%、8.2%,全市工业运行总体可控、好于预期。
亮点6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全年分级分类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000多个
去年我市建立起“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定向联系产业链机制,形成“专班化推进+机制化落实”体系,形成了“稳工业大盘、保链稳链”等多个工作专班和市区企“三级联动”多个专项小组。
通过分链实施“链长”牵头和“链主”牵引,我市形成了日监测、日调度、日报告制度,全年分级分类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3000多个。通过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确保全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亮点7
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
累计受理吹哨事项5581项,办结率99.2%
去年我市创新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专项行动,实施政企互动、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打通了“快速响应、受理登记、快速办理、问题化解、及时反馈、评估监督”等全流程环节,建成集成化、链条化、流程化的企业诉求受理处置平台。
通过线上及时“报到”、线下迅速办理,专项行动的企业知晓率、上线率、接哨率、处置率、过程责任不落实查处率、办结回复率、满意度调查率均实现100%。
截至目前,专项行动累计受理吹哨事项5581项,办结率99.2%。
亮点8
技术改造撬动产业内涵式转型
去年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9%,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50.2%
去年以来,我市聚焦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等发展方向,启动实施技术改造专项行动,通过制定出台“技改9条”等举措,加速机器换人、产业换线、设备换芯、产品换代的“四换步伐”。
去年1—11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4.9%,快于工业投资增速4.8个百分点,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50.2%,占工业投资比重由2021年的34.6%提高至35.4%。全年新创建市级绿色工厂78家、绿色园区5个,累计分别达到249家、20个。
亮点9
电力供应保障实现历史性攻坚
我市成功有效应对了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和457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缺口
去年我市遭遇最极端高温、最少降水量、最高电力负荷、最大电力缺口,以及旱情、疫情、火情叠加。面对多重不利因素,我市成功有效应对了2856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需求和457万千瓦历史最大电力负荷缺口。
特别是去年7—8月,全市电力日最大增供达到176万千瓦,日均进煤8.22万吨,日均水电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保障了迎峰度夏电力供应。
亮点10
“智博会效应”持续显现
五届智博会累计实现集中签约项目323个,到位资金1310.6亿元
去年8月举行的2022智博会是第五届智博会。五年来,五届智博会累计举办各类论坛161场次,12位副国级及以上国内外政要出席并发表致辞或讲话,13位国际组织负责人、200余位国内外院士专家、150余位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开展高端对话,举行各类发布433场次。
另外,五届智博会累计实现集中签约项目323个,到位资金1310.6亿元,158个大数据智能化项目落地实施。智博会已经成为世界观察重庆的镜子,成为重庆走向世界的桥梁。
本报记者 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