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潘小超打工记

  新华网重庆11月19日电(刘刚 曹妤)这是一个走出乡村又回到乡村的故事。

  2008年夏天的一天,天蒙蒙亮,潘小超与父亲潘光华在温泉镇一个叫矮岔口的地方,等待着一辆长途卧铺客车发车,周围挤满了扛着大包小包的乡亲,他们有同一个目的地——河北石家庄。潘家父子,是这支打工大军里普普通通的两个人。

  重庆东北部的开州(原开县),高峰时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外务工,因此被称为“中国打工第一县”。

  石头缝里刨食

  潘小超是开州区谭家镇人,上头还有一个姐姐,一家四口靠种地为生。说是种地,实际上却是在石头缝里刨食——潘小超家所处的花仙村山高坡陡、地块零碎、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严重,土地往下几厘米就全是灰褐色的石头。当地人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耕种几大坡,收入两小箩。”

  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日子依旧紧巴巴。一天,在河北打工的舅舅给父亲打来电话:“河北这边开馆子找得到钱,你跟小超一起来吧。”

  外出打工,这个念头其实在父亲心里已经酝酿很久了,因为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出去了,只留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荒地和那些走几步路就会喘口气的老人。“父亲丢不下家人,总觉得人走了,家就没了。”潘小超说。

  但每年过年,看着开着小轿车回村的“城里打工人”穿着光鲜亮丽,一跃成为村民口中的“老板”,说不羡慕是假的,再加上两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和光秃秃的家,潘家父子还是随了大流,成为了开州百万外出务工者中的一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长途汽车一路摇摇晃晃,早上八点出发第二天下午到达,途经湖北利川时,乘客下车休息,潘小超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肿得穿不了裤子,父亲替自己揉搓着浮肿的小腿,眼里满是心疼。但年少的潘小超一点都不觉得苦,他觉得舅舅口中描绘的世界,一定精彩无比。

  两个多月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北方汽车专修学校旁的一个夜市,重庆鸡汤砂锅米线(一绝)开张了,没有固定的摊位,父亲的三轮车蹬到哪,摊儿就摆到哪。

  “土鸡砂锅整条夜市就我们一家卖,生意好得不得了,第一年就有七八万收入。”眼看着生意越来越好,2010年,父子俩租下了夜市附近一个门面,摆了40多张桌子,把母亲和姐姐都接来了河北。

  米线2块5一碗,一天收入能到五六千,因为店里人手不够,潘小超练就了一身绝活:双手提四个滚烫的砂锅送餐,一路得小跑着,收到顾客给的现金,腾不出手就别在裤腰带上,掉了都不知道,经常要顾客提醒才发现。

  这边潘小超忙得脚不沾地,十几米外,开州老乡开的烤鱼店也门庭若市。“光我知道的就有100多个开州老乡在这儿开饭馆,生意都不错。”潘小超回忆。

  2013年,央视《新闻周刊》专门做了一期“开县,生活在别处”的特别节目,讲述遍布五湖四海的开州人在北京开馆子、上海拆房子、广东建厂子、海南造房子、新疆包场子,造就了独特的“五子登科”现象。

  开州人用他们的勤劳在城市开避了一块新天地。

  石头山上长金子

  游离在大城市“边缘”,终究没有根,眼看潘小超马上到了可以成家立业的年纪,2013年,一家人终于下了决心——回家。

  揣着开餐馆攒下的几十万元,再次回到家乡,那年潘小超19岁。

  自家的100亩田地因为常年没人打理草已经长得有人那么高。

  “回来干啥?”潘小超一度迷茫了。

  2014年,潘小超迎来了人生第二次转折点。

  这年,市里组织“青年农场主培训”,潘小超作为谭家镇唯一人选,与90余名重庆市内的返乡青年一起坐在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的讲习班上。

  在这里,他们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种地不是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看。”农学专家的话深深印在了刚满20岁的潘小超脑海里,他头一次觉得,原来种地也是门大学问。

  还是那片石头山,潘小超这次回来,却看到了满山的金子。

  以往,村民都是与石头争土地,见缝插针种庄稼,收成却很少。潘小超另辟蹊径,石头山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但是却可以种果树——

  谭家镇海拔在400米到550米之间,适宜果树生长;山上多石块,透水性好,在水涝季节不易受灾;多山地陡坡,阳光充分照射,结出的果子格外甜。

  就这样,潘小超用积蓄承包了360亩果园,又先后修建蓄水池和生产便道,安装管网,誓要将石头山打造成“花果山”。

  2018年,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顺丰和圆通两家快递网店也在几公里外设置了站点,潘小超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做起了电商,年收入能达到150多万元。

  3月份到5月份沃柑,6月份春桃,七八月份李子,10月份冬桃,11月份红心柚,潘小超的果园四季丰收,农忙时就请周边村民来打理,也带动了周边24户农户一起致富,户户年均增收达2.3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开州区返乡创业人员约8.3万人,返乡创业实体近3.5万户,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超50%。

  “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区里也为我们这些返乡人士提供土地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大伙儿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开州老乡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家,为家乡创造更多的财富。”潘小超说。

编辑: 欧阳虹云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8112913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