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涪陵区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夜幕降临,涪陵区重庆万凯新材料研发中心灯火通明,科研部经理郑兵和同事们正埋头整理一天的实验数据。这个月,由他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生物基耐热树脂已进入生产小试阶段,将用于高端注塑成型加工制品的生产。
制造业是涪陵的支柱产业,过去几年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行业供需矛盾日益增加,涪陵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
“绿色、高端、智能将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涪陵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起清洁、高效的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增强“含新量”,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动力
走进万凯新材料产品陈列厅,各式各样的保鲜盒、包装瓶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的原料正是由万凯新材料生产的食品级聚酯切片。
“依靠技术创新和过硬品质,我们的产品受到市场青睐。”郑兵告诉记者,目前公司食品级PET高分子新材料年产能已达120万吨,合作企业包括可口可乐、娃哈哈、农夫山泉、五粮液集团、九阳公司等大企业。
聚酯、聚氨酯、聚酰胺是涪陵区已建立的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早在“十三五”期间,涪陵区便将新材料作为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依托华峰、万凯新材料、蓬威石化等链主企业,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短短几年时间,涪陵新材料产业便聚集了规上企业50余家。
“创新是进一步做大产业链的关键。”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以“科创+”为导向,该区加快构建由一个涪陵国家高新区、一个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一个慧谷湖科创小镇、8个产业科创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
为了让企业能安心抓研发,涪陵区建立起企业专员制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今年2月,万凯数创中心正式动工,这是万凯新材在西南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从项目拿地到动工,用时缩短了60%。
“这得益于企业专员为我们开通的绿色通道。”郑兵说,通过专员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备齐材料,使原本需要跑多次的审批流程可以并联办理,让他们少走了弯路。
“去年,我们就拿出1.85亿元用于科技创新,高于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10.9个百分点。”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平台搭建、政策扶持,该区有效推动创新要素向新材料产业链集聚,不少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譬如,重庆华峰已建成国内首套5万吨己二酸法工艺生产己二腈装置,填补国内空白;涪陵赛特棕刚玉年产量突破2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棕刚玉单体制造企业。
截至2021年底,涪陵区已培育入库民营高新技术企业98家、科技型企业1037家,创建(组建)实验室、研发机构67家,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动力。
提升“含绿量”,化工产业向高效益、低能耗转变
蓝天、白云、绿树环绕……在涪陵区,化工园区宛如一个个主题公园,一座座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工厂一改化工产业给人的传统印象。
“聚焦延链补链,我们将绿色低碳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引擎。”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以生产线改造为突破口,他们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科技、新装备,从源头降低能源消耗,削减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位于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建峰集团是当地一家老牌化工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重庆第一条年产3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在这里诞生,拉开了涪陵化工产业发展的序幕。
“这几年,我们尝到了绿色转型的甜头。”建峰集团副总经理杨晓斌说。通过对发电装置、燃烧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工厂每年可节省标准煤5万多吨。企业将省下来的成本用于产品提升,去年实现营收65.98亿元,同比增长62%,利润同比增长12.67倍。
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涪陵还强化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加大了绿色低碳企业的直接引入,促进企业、园区、行业之间的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打造绿色产业“生态圈”。
今年7月,从长江沿线全迁至白涛工业园区的中化涪陵正式进入试生产,曾让企业颇为头疼的工业废渣磷石膏被加工为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等,实现废物再利用。
每年,中化涪陵会产生120万吨左右的磷石膏,在环保搬迁之前,这些磷石膏被堆积在长江边上,形成一座巨大的石膏堆场。“磷石膏处理不当,会对环境、水体造成污染。”中化涪陵副总经理屈代书说,旧厂搬迁时,堆积的磷石膏足足有1900万立方米。
为了减轻环保压力,他们尝试着将磷石膏卖给周边水泥厂,可作为添加剂的石膏,水泥厂需求量并不大,每年仅能消耗掉一小部分。
以环保搬迁为契机,中化涪陵在新厂区建立起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开发了水泥缓凝剂、建筑石膏粉、土壤肥料等多种产品,拓宽了磷石膏循环利用的渠道。“项目达产后一年能消耗100多万吨磷石膏,固废利用处置率达90%以上。”屈代书说。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高效益、低能耗的产业模式正成为涪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涪陵区已建成国家绿色工厂5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
释放“含金量”,让老树发新芽新树扎深根
今年1-8月,涪陵全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536.98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产值453.54亿元,同比增长16.1%。
“不断提升的含新量、含绿量,将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潜能,最终转化为涪陵经济的含金量。”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0年落户的重庆华峰化工已在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建成全球最大的己二酸和氨纶生产基地。今年7月,华峰集团再次与涪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新增投资287亿元打造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推动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迈入千亿级大关。
“之所以在涪陵增资布局,是因为我们看好这里的前景。”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苗迎彬说。当前,他们正加紧建设年产40万吨己二酸、20万吨己二腈/己二胺、30万吨尼龙66等一批重点项目,预计今年公司工业产值将突破350亿元。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科创+”“绿色+”双轮驱动下,涪陵区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既让老树发新芽,也让新树扎深根。
目前,涪陵已建成900亿级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消费品3个300亿级产业集群。除华峰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外,今年还有吉利涪陵12GWh动力电池、卡涞轻量化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博赛焦电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涪陵落地开工。1—8月,全区共新引进产业类项目22个,协议引资金额416.76亿元;完成工业投资154亿元,总量居全市前列。
“我们正加快实现由工业大区向先进制造业高地蜕变。”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涪陵将围绕10条重点产业链,再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扩大产业链集群效应;同时,推动科研、人才、金融等要素向涪陵集聚,吸引科创项目,创新型、创业型团队,以及研发机构入驻,通过引资与引智并重,强化“科创+””绿色+“赋能,力争到2026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