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蓝天白云下的南滨路。新华网 耿骏宇 摄(资料图)
新华网重庆9月7日电(李华曾 陈雨)近年来,重庆市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全面改善。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6天,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两年达标。截至9月5日,重庆今年优良天数累计230天(优97天,良133天),同比2021年增加8天。
越来越多的好天气让山城“气质更佳”,蓝天白云让市民更有“幸福感”。
重庆如何守护蓝天白云“好气质”?在9月7日“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来临之际,新华网走访了重庆多个区县,为你讲述山城“气质更佳”背后的故事。
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伸段工程施工现场,自动喷淋系统正在除尘。新华网发(向金 摄)
绿色工地守护蓝天白云
机器轰鸣、吊臂起落、工程车来回作业......在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伸段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有序施工。
为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施工方在现场搭建了全封闭施工棚。“我们在棚顶安装了自动喷淋系统。这个喷淋系统与PM2.5扬尘监测系统关联,扬尘监测超标时,喷淋系统会自动降尘。”项目安全总监魏文斌说。
魏文斌介绍,为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施工方在工地大门口安装了自动冲洗装置,清洗进出场车辆,杜绝车辆带泥上路;同时严格对进场设备进行验收,定期进行尾气检测,确保排放达标。此外还引进了焊烟收集器、等离子切割机,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据监测,系列措施采用后,该工地扬尘比之前降低95%以上,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轨道交通18号线北延伸段工程是重庆市目前已经建成的全封闭式绿色工地之一。近年来,重庆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助力、工艺创新等手段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重庆市以创建和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为重点,突出智能监管,创建和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430个。下一步,重庆将继续加强施工扬尘监管、堆场扬尘控制,持续建设(巩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
位于重庆园博园南门内的大气自动监测站。新华网 黄俊辉 摄
“最强大脑”让山城“气质更佳”
在位于重庆园博园南门内的重庆市大气监测站鸳鸯站,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工作人员李峰正在检查站内各台分析仪运行状态、辅助设备空调和除湿机的工作状态。
李峰介绍,这是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它按照设定的运行周期,以无人值守的方式,自动采集环境中的气体,对样本进行分析,然后将测量数据及系统工作状态实时上传到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支撑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及异常预警工作的开展。
李峰说,这个自动监测点从采样到分析一应俱全,让空气质量监测从过去的靠人工变成了现在的靠数据。“以前依靠人工采样,效率较低,也不能及时发现污染物。现在有了自动监测站就像有了‘智慧大脑’,能实时发现和处置问题,助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园博园内的大气自动监测站是重庆用智慧赋能生态环境监管的案例之一。近年来,重庆依托“智慧大脑”,通过各类监测站、微站等,做到了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指数超标及时预警、突发环境污染自动报警,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副主任罗斌介绍,目前,重庆在各个区县都布设了环境自动监测点,这些监测点的数据最终都会汇入重庆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目前,重庆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已经涵盖74个大气环境国(市)控自动监测站点、933个大气环境网格化微型监测站,为空气质量的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截至目前,重庆今年发布空气质量污染预警5次,同时开展了为期2个月强化攻坚行动,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8500余个。
在位于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登山步道附近的移动重型卡车换电站旁,新能源渣土车正在等待更换电池。新华网 陈雨 摄
节能减排助力“重庆蓝”成常态
近日,在位于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登山步道附近的移动重型卡车换电站,一辆新能源渣土车正在等待更换电池。一个2吨重的电池在换电站一进一出,5分钟就完成了电池的更换。
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谭川介绍,目前新能源重卡渣车的电池容量为282度电,充满后行驶里程约150公里。在换电模式下,预计一辆重卡渣土车全年能减少碳排放21.6吨,节约燃油费用约3万元。
除了做好移动污染源的防治,重庆还在减少船舶污染源头上下功夫。在位于渝中区的朝天门11码头,岸电系统的推广和应用,让船舶在靠岸时不再需要用柴油发电,而是改用清洁的电能。
据了解,朝天门11码头岸电装置于2020年5月1日正式投使。截至2022年8月31日,该码头已经使用岸电2891713.2度,累计减少发电用柴油645吨、减少含硫有害气体排放2064吨、减少粉尘颗粒物7.75吨。按目前燃油价格计算,节约用电成本220万元,有效杜绝以前船舶停靠码头自行发电带来的噪声影响与空气污染。
推动工程减排、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积极应对污染……一系列措施下,山城“气质”正在提升。如今,“重庆蓝”已成常态。
“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