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农纲村莲藕轮作基地,500多亩荷花竞相绽放。青山绿水,村落点点,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卷。
难以想象的是,这里不久前还是一片十年九涝的“水淹地”,现在村民穿梭其间管护荷田,犹如置身画中。
“水淹地”十年九涝
“水淹地”地处农纲村石槽坝河畔,是村里难得的一块平坝子。
“只要下雨,雨水就会汇聚到石槽坝河,河水短时间内暴涨,经常淹没周边农田。”村民田贵德介绍,这片田地十年九涝,几乎年年颗粒无收,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闲置地。
去年底,上任善感乡党委书记不久的曾宪军和村支“两委”商量后,决定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引入企业在此建设莲藕轮作基地,发展莲藕、小麦、油菜产业,并配套建设加工厂,开发藕粉、荷叶茶、莲子等产品,形成以莲藕种植为核心,多元化发展的农文旅融合全产业链条示范基地。企业通过投资和技术入股,占比30%,村集体经济占股70%。
谁知听闻此事后,几乎所有村民都不看好,“年年都遭淹,还想搞产业基地,哪有那么容易?”
“苗寨龙门阵”打消村民疑虑
其实,曾宪军对解决“水淹地”早有打算,通过起河堤解决水淹问题,再对土地进行改造,实施连片耕作。可是,如何才能让村民同意将“水淹地”流转出来呢?
曾宪军想到了“苗寨龙门阵”。
“苗寨龙门阵”,是彭水县委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让党的政策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飞入苗寨百姓家”而打造的理论微宣讲品牌。
“镇村干部讲政策,村民议事论事。”曾宪军介绍,借助场镇赶集、农民工返乡、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在村民聚集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场所都能讲“苗寨龙门阵”。
去年底,在农纲村的一场“苗寨龙门阵”上,曾宪军向村民讲述了莲藕轮作基地的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
“好多年了哦,那个河堤都没修得起来,你们得行?”“就算河堤修起来了,种荷花真的能找钱?”几场龙门阵摆下来,村民还是疑虑重重。
曾宪军把年过七旬的老党员田贵德请到“苗寨龙门阵”现场给大家做工作。“大家想一下,地荒起一分钱都没得,流转了每亩每年有400块钱,还能到基地打工,一天有80到100块钱,年底还有分红……”一笔一笔,田贵德为村民细细算着。16次“苗寨龙门阵”后,村民终于同意流转“水淹地”建设莲藕轮作基地。
“水淹地”旧貌换新颜
“我们用一个月时间修建了河堤,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曾宪军介绍。
如今的石槽坝河畔,一道500米长的河堤隔绝了水患。曾经的“水淹地”旧貌换新颜,绿水青山之间,成片的荷花争相绽放。
“种植荷花以来,我在这里除草、施肥,每天工钱80块钱。”村民田永余介绍,自家的35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每年有14000元收入。
“现在,村民闲置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年底还有分红。”莲藕轮作基地负责人冯祥文介绍,该基地涉及130户村民,下半年基地将轮作小麦和油菜等农作物,预计村民户均年增收将超过3000元。
“今年,基地基础设施也将逐渐完善,修建产业路、人行步道,沿线打造文化手工作坊,让游客不仅能赏荷花,还能体验民俗文化。”曾宪军介绍,目前,善感乡正与旅游公司洽谈开通旅游观光小火车等事宜,还将充分发挥基地优势,在配套加工厂建成后,开发藕粉、荷叶茶、莲子等产品,让“水淹地”真正成为村民的“丰收田”。
本报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