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红岩”系列电影掀起创作高潮:《最后58天》未映先火,《地火》等片受市民追捧

  “1949年10月1日至11月27日,这58天里,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监狱内发生了哪些故事,《最后58天》将告诉你答案。”7月13日,在票房软件猫眼上的《最后58天》的页面,市民刘晓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论,并标注了“想看”的标签。

  自7月6日,《最后58天》在重庆举行首映礼后,这样的场景就成为一种常态。不少市民在看过该片的预告片后,就被片中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与浩然正气深深打动。他们除了主动购买电影票外,还在“猫眼”“淘票票”等平台上积极留言,向更多的人推荐这部本土革命题材影片。

  那么,为何《最后58天》会未映先火?未来重庆影视工作者又应如何发力,打造更多红色“爆款”影片?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力求真实

  电影《最后58天》未映先火

  “之前在看李乔亚的小说《最后的58天》时,就被书中革命者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如今,该小说被搬上银幕,我自然要支持一下。”7月14日,在猫眼上购买了两张15日上映的电影《最后58天》电影票后,市民刘湘玲对记者说。

  与刘湘玲相比,家住杨家坪的市民王珂繁则是被电影《最后58天》的预告片所打动。“特别是预告片中,张曦文饰演的倪虹对着特务的枪口说出‘狼永远改变不了吃人的本性,敌人永远不会发善心’之时,更是让我泪目。我已经购买了6张电影票,准备在15日当天,与家人一起走进影院,了解革命英烈的事迹。”

  与他们有相同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在7月6日举行的首映礼上,不少市民就被这部影片深深打动。年过七旬的市民洪建国就表示,看《最后58天》让他找回了当年看《烈火中永生》时的感动。而另一名80后市民李林宁则表示,通过观看《最后58天》,让他了解了红岩英烈的另外一面。

  为何《最后58天》会未映先火呢?

  “这主要是源于《最后58天》在拍摄过程中,就做到了既‘接地气’又‘冒热气’。”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帆说,该片在人物塑造时非常注重刻画人物性格构成中的矛盾性,使片中人物在艺术真实性和复杂性方面克服了“扁平化”弱点,显得更加立体,更容易引发年轻人的共鸣。

  “同时,该片的另一成功之处则在于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个人物,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塑造了倪虹、高天等一大批革命先烈面对敌人酷刑时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成功地把观众从和平舒适的生活环境带入到那一段充满血污、人性遭受严重考验的岁月,对革命先烈有更加立体的认识。”刘帆说。

  “此外,该片的舞美、服化道也相当出彩。”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南方局研究室副主任黎余表示,该片不仅在前期筹备过程中,采访了唐珍润等脱险志士,以及大量红岩英烈的后代与亲属,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在拍摄过程中,剧组还根据历史照片搭建了一座1949年的渣滓洞监狱,让影片更为真实可信。

  让先烈精神代代传承

  “红岩”系列电影受影视工作者热捧

  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最后58天》即将登陆各大院线之外,由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以红岩英烈罗世文英勇事迹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地火》已于7月1日登陆各大院线,并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另一部由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红岩”题材影片《战斗在山城》同样进入前期筹备,并将于近期开机。

  从《烈火中永生》到如今的《最后58天》《地火》,为何“红岩”系列电影会掀起创作高潮呢?

  “‘红岩’系列电影层出不穷的背后,无疑体现了我市影视工作者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使命担当。”刘帆说,“红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IP,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限于史料等因素,影视工作者主要把镜头对准江竹筠、许云峰、小萝卜头等红岩英烈,关于其他红岩英烈的影视作品并不多。“随着一系列史料的解密,既让其他红岩英烈的形象更加丰满,又为影视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红岩英烈自带的故事性,也是‘红岩’题材受到影视工作者青睐的重要因素。”重庆电影集团影视事业部副总监杨淼表示,诸如刘国鋕、王朴等红岩英烈都出身于富贵人家,他们从富贵人家的“少爷”成长为一名铁骨铮铮的革命者的过程,无疑值得影视工作者细细挖掘。“比如,之前热播的《觉醒年代》就对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先烈成长过程进行了挖掘。对于重庆的影视工作者来说,通过电影镜头,展现红岩英烈的成长故事,不仅能为这些革命英烈塑像,让英烈的精神代代传承,也能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事迹,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红岩’系列电影的相继问世,还离不开《长津湖》等主旋律影片的持续热映。”杨淼说,无论是《长津湖》还是《长津湖之水门桥》,抑或是张艺谋的《狙击手》,这些主旋律电影都用过硬的票房证明,如果创作者能在表达方式、叙事手法上进行创新,以“红岩”题材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也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拓宽题材、提升艺术水准

  重庆期待打造更多红色“爆款”

  作为一座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重庆的电影工作者未来应如何发力,拍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红岩”系列电影呢?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重庆著名的精神标识。要让‘红岩’系列电影成为经典,就需要广大影视工作者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黎余建议,未来重庆影视工作者在创作“红岩”系列电影时,要把握好真实与虚构、历史人物与普通人物、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关系,既尊重革命历史、再现革命历史,也要努力提升艺术水准,将革命精神的精髓进行艺术转化,把更多生动鲜活的形象、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在公众视野。

  杨淼则建议,未来重庆影视工作者在打造“红岩”系列电影时,除了需要进一步拓宽题材的选择面外,还可在影片中加入一些动作、悬疑元素。“如今,我们对‘红岩’题材的挖掘还主要集中于渣滓洞、白公馆等几大监狱,影片内容也以讲述监狱内的斗争为主。就文学小说而言,这些故事无疑相当精彩,但如果放在银幕上,则显得有些单调。”杨淼说,未来重庆影视工作者在制作“红岩”系列电影时,可把镜头对准监狱之外,通过展现国共两党在监狱之外的明争暗斗,进而为影片增添一些悬疑、动作元素,进一步增强影片可看性。

  刘帆表示,红岩精神内涵丰富、内容博大,要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传世经典,就要努力挖掘、深入研究、潜心创作,强化剧本生产,丰富创作手法。“未来,重庆的影视工作者在进行‘红岩’系列电影的创作时,除了可适当邀请青年演员参加,提升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外,在宣发时也需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在多个平台进行造势。”刘帆说,影片做宣发时,可积极利用好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一步加强推广力度,提升电影影响力,打造更多经典“爆款”。

  重庆日报客户端黄琪奥 铁维真(实习生)

编辑: 陶玉莲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83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