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健康真相知多少】在家没出门,就不会中暑?


  有研究表明,当每日最高气温大于31℃时,便有可能中暑。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姚莉介绍,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中暑后人们会出现头晕、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死亡。

  姚莉表示,“头晕、大汗、乏力、胸闷、恶心、四肢无力及发麻”等是中暑的前兆。如果在高温环境下出现以上症状,要考虑中暑的可能。根据症状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对中暑的认识,却也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白天室外才会中暑 

  不少人会疑问,老人在家没出门,怎么会中暑呢?姚莉表示,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炎热的夏季,即使在夜间,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部分老人担心空调浪费电或没有安装空调,也同样会导致中暑。

  误区二:天热才会中暑

  生活中一些坐月子怕风,以及一些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的错误方法,都会影响机体影响散热过程,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可能诱发中暑。

  误区三:中暑物理降温,酒精擦拭

  中暑患者应避免含酒精饮料,同时也不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因为酒精可经皮肤吸收,给患者带来更大损伤风险。喷雾、喷洒冷水、风扇,甚至浸泡冷水中,都是可选择的物理降温方法。但应警惕过度降温可能导致低温症。

  误区四: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是预防和治疗中暑良药

  中暑是机体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应该根据致病机制相应处置。阴凉、冷水、风扇降温,补充电解质饮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误区五:中暑发热,口服退热药降温

  中暑在大量出汗之后,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而所谓退热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加剧水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中暑发热应采用物理降温手段,严重热射病可将患者浸泡在凉水中,直到神志清醒后再离开并补充水和电解质。

  误区六:中暑多汗,大量饮水

  炎热夏季,室外工作和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同时会伴有电解质丢失,此时单纯大量饮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脑水肿昏迷。因此,应该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姚莉提醒,搬移、降温、补水、促醒、转送是中暑后的应急办法。

  搬移。迅速把患者搬离高温场所,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患者平躺并解开衣服扣子,松开或脱去衣服,同时抬高双脚。

  降温。用冷毛巾捂住患者额头,也可用冰水或冷水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电风扇吹风,以加速散热。降温要适度。当患者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冷敷等强制性降温措施。

  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其补充水分,如淡盐水或小苏打水等,不宜让其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急于为患者补充大量水分。

  促醒。如果患者已经失去知觉,可以按压人中穴和合谷穴,使其恢复意识。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做心肺复苏。

  转送。对于重症中暑患者,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等待救援期间,应使患者平卧,头后仰(清醒时)或头偏向一侧(昏迷时),以保持呼吸畅通。搬运患者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在运送途中,最好用冰袋敷于患者额头、后脑勺、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以起到降温的效果。

  为了预防中暑,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可以选择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多饮水,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绿豆汤、冬瓜汤等,有助于解暑降温的食物。

  高温天气出行要注意做好行程规划,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出现重症中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

  容易中暑的人群:

  1.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每年高温天气到来之前,最好进行一次体检,如果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要增强防护意识,避免高温作业。

  2.老年人、肥胖者及慢性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身体素质弱。

  3.婴幼儿由于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新陈代谢快。

  4.儿童、孕产妇及肥胖者耐热能力差。(张美玲)

 

编辑: 许小艺
图片中心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31128804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