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整合政策包推出七十八项政策支持稳岗扩岗

  6月2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全市人力社保系统贯彻稳经济大盘优营商环境工作措施电视电话会上获悉,我市综合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各方面政策,形成了“降、缓、返、补、扶”政策包,推出第一批78项相关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

  “免申即享”

  实施范围将扩大到人社全领域

  “保住和稳住市场主体,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说,前不久,人社部发布《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明确在原5个特困行业实施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7个其他特困行业,并将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从30%提升至50%。

  黎勇表示,我市将加快兑现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困难行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现行政策,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保险费缓缴、普惠性稳岗返还和对稳岗扩岗企业下调贷款利率等一揽子措施,全面发力助企纾困。

  同时,我市将借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经验,将实施范围从就业领域扩大到人社全领域。

  聚焦就业

  对各类重点人群提供精准服务

  聚焦“一生一困”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我市将通过“智慧人社”服务平台、“一库四联盟”数据平台、劳务经纪人等,提供精准服务,稳住就业“基本盘”。

  针对高校毕业生,将筹集政策性岗位34.1万个、市场化岗位65万个以促进就业,落实好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

  同时,将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码上求职·云端就业”等专项行动,提供免费创业工位,开展职业指导、新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训等服务,特别是对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制定帮扶方案,确保100%就业。

  对市外返乡农民工,将积极储备就业岗位,按需提供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对脱贫人口,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拓展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用工渠道,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对退捕渔民、失业人员等其他重点群体,将健全再就业帮扶、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定期监测就业状态,按需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等服务。

  “我们将把城市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提供精准服务。”黎勇透露,将为重点对象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及时兑现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千方百计促进其就业创业。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就业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帮助困难群体找到“饭碗”、端稳“饭碗”。

  技能培训

  将围绕重点产业、33条产业链精准培训25万人次以上

  人社领域的公共服务,将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黎勇介绍,一方面,我市将推进供需匹配数字化,深入推进“一库四联盟”服务机制改革,推动人社公共服务数字化变革,并通过“公共+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摸清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将通过数据比对,对政策条件逐个扫描,形成企业和个人“应享未享”清单,真正做到“应享尽享”“应服尽服”。

  今年1-5月,全市已培训5.4万人次,开展的121个工种培训覆盖我市全部主要产业和2/3以上的产业链,有力支持了企业招工用工和技能提升。

  接下来,我市各区县将加大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按需培训,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围绕重点产业、33条产业链精准培训25万人次以上,打造“渝家人”“渝能人”和“巴渝马兰花”培训品牌,重点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脱贫人口和企业待岗、转岗职工通过培训提升技能实现就业。

  同时,在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方面,我市将依托“智慧人社”建设,全面梳理“全渝通办”事项清单,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窗综办”和受审分离经办新模式,推广全程代办、全程网办、就地批办等服务方式,让企业“少跑腿”;全力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便民服务圈”,力争在2023年实现所有区县人社便民服务圈全覆盖。

    记者 黄乔

编辑: 王龙博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7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