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重庆公安交管部门建立“智慧交通”“智能交管”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
交通“智管” 让城市更畅通群众办事更便捷
重庆中心城区山脉分割、江河纵横、桥隧众多,加上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广泛的问题之一。
城市拥堵如何缓解?车辆和驾驶员如何管理?今年来,重庆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推动大数据智能化融入交通管理工作,建立“智慧交通”“智能交管”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让城市更畅通,群众办事更便捷。
大数据分析研判
助力缓解城市拥堵
“以前早高峰从四公里立交桥上内环,没个半小时基本不可能,现在平均只要15分钟,节约了一半时间。”南岸区交巡警支队秩序大队大队长胡陶对四公里立交桥这个辖区堵点的改变深有体会。
南岸区四公里立交桥是渝中、南岸和九龙坡部分地区进出内环的最短路径节点,每次早高峰都拥堵不堪。
这一情况在一个月前有所改变。10月22日,四公里立交桥的“潮汐车道”投用。公安交管部门根据交通大数据分析车流量变化特点,在早高峰时段增加1个智能“潮汐车道”,将以前的3车道临时调整为4车道,增加了道路通行能力。
类似运用在全市还有不少。
“我们今年3月实施的桥隧错峰通行政策,也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后决策的。”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中心城区桥隧车流量情况,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城巿路面交通大脑”数据中心,综合分析车辆过桥过隧流量变化规律,最终制定推出现行的桥隧错峰通行政策。
据统计,桥隧错峰通行政策实施后,全市高峰时段车流量同比下降7%,平均车速达37.6公里/小时,较错峰前提升28.3%;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车速达26.1公里/小时,较错峰前提升5.7%,缓堵成效明显。
218项交管服务线上办
群众办事更便捷
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车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市民到车管所办业务,排队时间长、业务流程复杂,有时一办就是一天,甚至要跑几趟,群众多有抱怨。“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建成了互联网交管服务中心,以大数据串联微信、支付宝、‘交管12123’等服务平台,逐步将市民办理较多的审验驾驶证、申领临时号牌、交通违法处理等27类218项交管服务转移到了网上,实现了业务‘一键办理’。”
今年6月,我市试点推出了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以前办理二手车转移登记,车主需要在转出地查验机动车,提取纸质档案后到转入地车辆管理所再次查验机动车,审核纸质档案后接收完成登记。车主不但得两地跑,还要携带、保管、转交车籍档案等,耗时又费力。
改革后,二手车过户时购车群众直接在当地车管所查验、登记即可完成上户,无需再跑回车辆的原登记地验车、办理转出。
据统计,截至11月23日,重庆车管部门已为群众办理了74785笔诸如转籍转入、转籍转出、转移转入、转移转出等交管业务。目前,我市车驾管业务的线上办理量已占到全部业务量的65%。
此外,针对交通事故等待交警处置和保险现场定责定损时间长、易引发堵车等问题,我市还推出“警保联动”工作机制。
该工作机制推出后,轻微的交通事故不再由公安交管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和保险公司现场定损,当事人拍照取证上传后即可自行撤离现场,交管部门、保险公司根据照片线上定责、定损,相关数据经系统综合后自动进入理赔程序,保险人很快就能收到事故赔偿金,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置速度。
据统计,去年以来,我市简易快处交通事故80余万件,中心城区因事故造成的拥堵同比下降12.5%,事故处理时间也由原来的2-3天缩短到15分钟左右。
推行“执法通”智能App
为民警高效执法提供帮助
今年7月5日,我市全面推行交巡“执法通”应用。“这是一个辅助民警执法的智能App。”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民警想核查一辆车或司机的信息,需要在多个系统中反复切换。在路面执勤时,要随身携带多本不同的纸质文书,有的文书仅一张就要填写23项信息,民警每起执法通常需要耗时10分钟以上。”
今年4月,我市开始实施新修订的《重庆市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现行违法细化成746种违法情形,逐一固化处罚标准,统一全市执法尺度。
公安交管部门还首创编制了《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范执法指引》,全面规范民警路面执法言行举止等。
“以上两项规章制度,都被整合进了交巡“执法通”App里,涵盖规范执法、快速执法等六大功能。”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例如,“执法通”App可通过人车关联信息,自动比对识别自动核查驾驶人及其车辆信息。民警在执法时遇到需要填写人车信息时,通过“执法通”一扫,就可以自动完成信息填写。“执法通”还可将民警执法过程全程记录,有效杜绝违规干预执法等问题。
据统计,自今年7月“执法通”App全面推行以来,民警执法效率得到提高,平均每起执法时间由10分钟下降至不到3分钟,全市交通执法程序告知满意率达99.26%,交管工作综合满意率达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