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林。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学校名片
长江师范学院由1931年成立的涪陵县立师范学校发展而来,立足“一山两江”,服务“一区两群”,打造成以“新师范”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办学格局,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基础扎实、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78人,博士学位教师469人。近年来,学校坚持“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宗旨,加快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步伐。
她研制的榨菜新品种结束了重庆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不能种植榨菜的历史;她解决了重庆市页岩气开采、传输对智能感知技术的关键共性硬件需求问题;短短5年,她获得国家自科基金立项43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3项。她就是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长江师范学院。
一个地方院校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科研动力和实力?对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长江师范学院有怎样的思考和行动?带着疑问,10月25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长江师范学院院长蔡家林。
为什么师范学院要设新工科、学院?
对接重庆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向应用型高校转变
重庆日报:提起师范院校,人们往往认为就是培养教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为何组建了包括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好几个新工科学院?
蔡家林:近年来,我们坚持“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特色牌”的办学道路,发展为一所多学科、应用型的师范大学。
目前学校共有59个专业,师范专业只有13个;工科专业有21个,占35%。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工科学院。比如,组建了机器人工程学院,发展“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组建了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重庆日报:学校为什么这样做呢?怕不怕别人说学校“不务正业”?
蔡家林:学校组建新的学院、设置新工科专业,就是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开办工科专业也是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然选择。
我们从2009年开始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如今,学校形成了以“新师范”为主体、“新工科”“新文科”为两翼的专业布局,对接重庆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教育科学与教师教育、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信息科学与装备制造”等6大学科专业集群,着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水平。
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结束重庆等西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无鲜嫩榨菜上市的历史
重庆日报:作为一所市属院校,长江师范学院在服务和推动重庆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蔡家林: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学校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江上游龙眼荔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贵妃荔枝”特色品牌,为涪陵抢占长江上游龙眼荔枝产业的中心位置、核心地位贡献力量。
此外,学校位于榨菜之乡——重庆涪陵。我们研制的榨菜新品种结束了重庆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植榨菜、重庆等西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无鲜嫩榨菜上市的历史。
重庆日报:您是想说,长师的创新发展都是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
蔡家林:是的。例如,我们学校与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共建“页岩气产业创新研究院”,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形成页岩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科技优势。
此外,现代中医药产业是涪陵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们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等单位合作,共建了“中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涪陵中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学校还联合华晨鑫源汽车等重点制造企业,依托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共建“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创新研究院”,推进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式、规模化、高品质发展。
怎样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实行个性化培养,每年有近60%的学生选择留在重庆
重庆日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人才是关键,长江师范学院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蔡家林:教育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学校在人次培养形式和方法上做了新尝试。
譬如,探索建设卓越实验班,实行个性化培养;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精神。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推动涪陵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促进优势学科与涪陵及周边区县重点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科基金立项43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3项。目前学校有在校生2.3万余名,今年有5800余名学生毕业,有近60%留在重庆,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都在94%左右,在重庆高校中位居前列。他们中还涌现出党的十八大代表周晓琳、十九大代表石君等一大批各行各业精英人才。
重庆日报:作为“一区”连接、辐射“两群”战略支点的唯一本科院校,长江师范学院如何定位未来的发展?
蔡家林:长江师范学院将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聚焦一个目标(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强化两大特色(师范性、应用型),实施八大工程(思政导航、学科引领、教学提质、人才提升、校园靓化、开放赋能、治理增效、民生保障),力争到2025年,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稳居全国师范院校排名50强,跻身西部地方师范院校前列。
记者手记
清晰定位 “小块头”也有“大智慧”
长江师范学院似乎并不“高大上”,但是,她依然备受关注。
她关心民生,研制的榨菜新品种有了更长的“上市期”;她精研技术,解决了重庆市页岩气相关技术的关键共性硬件需求问题;她清楚自己的短板、明白自己的优势,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大胆开设新工科建设,坚持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不追求花架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事情。
长江师范学院不断发掘自身潜力,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稳步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使人才更加高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或许就是她的成功之道,也是她的智慧所在。
本报记者 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