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小寒,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进入深冬后,人们经过春、夏、秋的消耗,此时肺脏的阴阳气血有所偏衰。因此,小寒养生,重点在“补”。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重庆市健康教育所将在今天为大家带来进补的方法。
充足睡眠补阴阳。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小寒时节,人体的代谢活动到了最低最慢的时候,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一小时。其中,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身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滋养脏腑,增加身体的强壮程度。
合理着装防消耗。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时人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所以,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护住重点避寒邪。做好身体头部和脚部的保暖,可以更好地防止寒邪侵袭。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会迅速从头部散去。同样,如果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因此,脚要保暖,临睡前可用热水泡泡脚,或者加点艾叶,湿气重的可以加点花椒,先煮一下让药性出来再泡效果会更好。
适当运动助气血。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能够增强身体御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气温过低时,老年人和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最好避免在早晨运动,可以等到上午9时~10时或下午3时~4时气温较高时再运动。要注意运动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
调节情绪晒太阳。冬季受到使用火炉、暖气、气候干燥等方面的影响,人容易“上火”,情绪也易发生变化。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情绪调节。调节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不仅可以驱走寒气,还能预防骨质疏松,减少抑郁。晒太阳时,建议掌心张开朝向太阳,配合散步或深呼吸,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除了以上的养生方法之外,还可以用饮食进行调养。饮食调养是健康养生中的重头戏。注重以温热食物补益身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最好根据体质来进补。
若表现为面色白、气短乏力、出虚汗,容易感冒、易疲劳、精神食欲差等,则为气虚。可食用黄芪牛肉汤,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若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心慌、口唇苍白、手足发麻、皮肤干燥,妇女月经量少,则为血虚。可食用补气养血腊八粥,取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黏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文火熬粥即成。
若表现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心烦急躁、眩晕耳鸣、两目干涩、大便燥结等,则为阴虚。可食用爆炒腰花,将猪腰去臊腺,切花刀后投入凉水中浸泡15分钟,冲净;水发黑木耳撕成小片,洗净;干辣椒切丝;所有调料放入小碗调成味汁。煮锅中加水烧开,放黑木耳焯烫,捞出;放腰花焯至断生、泛白色时捞出。炒锅倒入油烧热,下干辣椒炸香,放入腰花和木耳,倒入味汁,撒上香菜段即成。
若表现为四肢冰冷畏寒、精神不振、大便溏泄、夜尿频多,则为阳虚。可饮用生姜红枣茶,将生姜洗净去皮,切片;红枣洗净,去核;将生姜、红枣放入杯中,冲入开水,盖上盖焖10分钟就可饮用了。(项江韵 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