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旨在唤醒大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重庆市健康教育所邀请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李传伟解答有关心梗的健康真相。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而心肌梗死发生后可因严重心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破裂而发生死亡,是危害城乡居民的重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随着斑块破裂之后血栓形成,把血管完全堵塞而导致临床事件的发生。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最严重的结局,实际上,在心肌梗死发生之前,往往先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李传伟表示,随着冠状动脉CT成像和冠脉造影检查的开展,部分人体检时便发现冠状动脉有轻度的狭窄(<50%),那狭窄程度较轻是否就意味着心肌梗死的风险较低了?
李传伟解释,实际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风险并非呈正相关的关系,我们在日常急救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病例发生了心肌梗死,而既往检查的结果提示冠脉狭窄却不重。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不稳定的斑块容易发生斑块的破裂而导致急性血栓的形成。
哪些因素与冠心病的心肌梗死发生相关?
第一是斑块的软硬。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脂质含量比较多,而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则比较薄弱,就像一个“馅大皮薄”的饺子一样,容易发生破裂而引起局部的急性血栓形成或者是远端动脉的急性栓塞。硬斑块指的就是斑块内的钙化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斑块相对比较稳定,相比于软斑块来说,不容易破裂引起血栓形成。
第二是血管的痉挛。一些容易激惹的血管,易于发生血管的痉挛,就像小腿“抽筋”一样,即便是毫无固定狭窄,也可能因血管的严重痉挛而导致血流中断导致心肌梗死。
第三是血流的因素。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是血流中断,血流中的氧气不能达到相应的供血区域。当发生严重贫血的时候,即便血流流速没有变化,但单位体积内携带氧分子的红细胞减少,也会导致心肌的缺氧而发生“II型心肌梗死”。
第四是环境的因素。斑块的破裂往往具有诱因,常见的诱因包括气温变化、情绪激动、感染、空气污染等,因此心肌梗死的高发时期往往是秋冬季节交替、温差较大时。而情绪激动、过量运动、感冒、环境污染等均可成为心肌梗死的外界诱因。
冠心病患者该如何进行早期干预?
对于冠心病的患者,即便冠脉狭窄不严重,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也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方面的早期干预。
如何干预?李传伟介绍,冠心病的病人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运动时应注意适当适量,避免高强度的对抗性运动(如马拉松、竞技性足球、篮球等),同时运动过程中应监测心率和血压变化,一旦发生胸痛、头晕、严重呼吸困难应及时停止运动。此外,在季节变化时,更应注意防止感冒,有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减少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脂质负荷,从而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风险,而阿司匹林则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而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李传伟 项江韵)
专家简介:李传伟,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介入培训(心律失常)导师、住院医师培训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的综合治疗。任重庆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