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足:11万“雕客”闯出大市场

  立冬斜阳,温暖着校园里的行道树,洒下一片金黄。

  已是晚餐时间,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石雕艺术课堂里,却依旧有一盏灯散发着昏黄的光。

  灯下,56岁的姜云海正细细打磨着一件石雕作品,“学生的作品,还差点火候……”

  从17岁自学雕刻到46岁成为石雕艺术课堂的一名老师,姜云海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学徒、学生已成长为“大足雕客”,用一把刻刀雕刻世间百态。

  作为一名“大足雕客”,他和活跃在全国10余个省市及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11万余名“大足雕客”一起,传承弘扬着石雕匠人的工匠精神,用刻刀讲述着大足石刻的千年故事。

  技艺传承 人才培育

  ——从家传式学徒制到院校专业培训

  北山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生长于北山的姜云海来说,近万尊北山摩崖造像是他学习石雕技艺最好的老师。

  “天天看,就想着自己能不能也雕出那么好看的造像来。”17岁时,姜云海开始尝试在石头上雕刻东西,“中间也跟过几位师傅,学习了很多技巧。”

  如今,身为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的姜云海,正与蒋根华等大足老一辈石雕匠人一起,将毕生技艺一点一点传承,“石雕艺术课堂就是一个传承石雕技艺非常好的平台。”

  “大足石雕匠人的传统培养方式一般是家传式或学徒制,无法满足石雕匠人培育和行业升级发展的需求。”大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蒋仕惠介绍,2011年,大足职教中心设置石雕石刻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我们都会老,但石雕技艺不能断代,培养新人是我们的责任。”在姜云海的课堂上,除了传授传统石雕中常用的浮雕、线刻、圆雕等技艺,他还会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类指导,“有的学生擅长山水,有的擅长雕刻动物,分类一对一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提高雕刻技艺的同时,提高对石雕行业的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学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大足石刻文创园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专门建立了大足石刻文创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打造石雕石刻培育机房,为学生提供石雕技艺专项实训,每年培育三年制中职学生1000人。

  不仅如此,大足石刻文创园还与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签订教学研创实践基地,采用“高校+园区+工匠”的培育模式,吸纳高校艺术类学生到园区接受国家级石雕石刻及工艺美术大师的专业培训与实践熏陶,每年可培育中高级雕刻人才500人以上。

  机器造型 人工塑魂

  ——从纯手工到引入数控雕刻技术

  11月7日,大足石刻文创园实训基地里,一台机器正切割着一块石头。在切刀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一件石雕作品初具轮廓。

  “这是一件孔雀明王造像,先用数控建模,机器造型,然后再进行人工打磨。”今年28岁的杨家盛,自幼随父亲学习石雕技艺,技艺精湛。

  杨家盛的雕刻公司于2020年入驻大足石刻文创产业园,如今年产值已超过500万元。公司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杨家盛较早引入了数控雕刻设备。

  “传统的石雕,几乎都是纯手工,费时费力且容易受伤。”杨家盛介绍,以孔雀明王造像为例,纯手工雕刻至少需要一个月,引入数控雕刻设备可以省掉初期造型的时间,后期打磨仅需半个月左右。

  “几乎所有传统石雕匠人身上,都有切割器具留下的伤疤。”39岁的苏中明手臂上,就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他2021年成立自己的雕刻公司时,也引进了数控雕刻设备,“省时省力不受伤。”

  那么,机器造型、人工打磨的石雕作品,是否会失去纯手工石雕作品的神韵呢?

  “如果不特别说明,你能看出这两件作品有什么不同吗?”杨家盛指着两件几乎一模一样的石雕作品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一件是机器造型、人工打磨,一件是纯手工。”

  在杨家盛、苏中明等石雕匠人看来,数控雕刻只是通过机器将人的思想体现在了石刻造型上,后期的人工打磨才是赋予石雕作品“灵魂”的重要步骤,“每个人的技艺不同、所知所想也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别都会通过后期的打磨体现在作品上。”

  创立品牌 组团输出

  ——从单打独斗到组建“雕客主力军”

  天气转凉,四川眉山市三苏文化陈列馆的石雕雕刻工程也已完工。这些石雕作品,出自“大足雕客”黄珍学和他的石雕团队之手。

  “百家姓、苏洵三父子、四大发明、禅宗六祖等,那些2-5米的大型石雕物件都是我们设计、雕刻的。”历时3年完成的石雕作品,给前来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够承接下该工程,除了黄珍学团队精湛的石雕技艺,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声名鹊起的“大足雕客”劳务品牌。

  “以前石雕匠人是单打独斗,自己找活路自己做。”大足区石刻协会会长段勇介绍,大足区通过对全区石雕匠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匠人名单,详细登记石雕人员信息和技能评价,创立了“大足雕客”劳务品牌,把民间雕刻工匠、大中院校毕业生和新生代劳动力作为产业人才生力军,建立统一招募渠道,促进就近就地能增收。

  今年4月,南岸区某处摩崖造像工程需要20余名石雕匠人。得知消息后,大足区石刻协会立即在“爱大足App”等平台发布用工信息,很快就集结了20余名“大足雕客”,承接了该工程。

  “通过‘大足雕客’这一劳务品牌,我们组建了石雕匠人‘主力军’,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劳务输出和就业创业新模式。”段勇介绍,“大足雕客”与国内外291家雕塑企业、园林景观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还与福建惠安、广东云浮等11个石雕、玉雕、石材重点产区达成定向培育合作,并与广东、福建等33家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大足雕客”人事代理机制。此外,大足石刻文创园每年还组织在培高校、中职学生到园区企业进行双向选择,预计三年内实现园区内就业6000余人。

  蒋仕惠介绍,目前,“大足雕客”创业从业人员已达11万余人,其中精品小雕从业人员4.8万人,市政雕塑、文化广场、红色纪念雕塑工程从业人员6万余人,年创收达200亿元。 

编辑: 韩梦霖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911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