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探寻我市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绿色“新密码”

毛弓果藤为夹竹桃科弓果藤属多年生藤状灌木,生长于保护区内的林缘灌丛。

叉唇钗子股为兰科钗子股属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200-16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巫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6月11日是全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全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巫山启动。

  活动现场,世界自然遗产地、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外发布了两种新记录物种——叉唇钗子股、毛弓果藤,这是我市首次记录到这两种物种。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自武隆和南川金佛山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去年,巫山县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边界微调程序,纳入世界自然遗产“湖北神农架”的组成部分,成为我市第三个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地方。

  在探寻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中,各区县有何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亮眼成效?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创新监管机制

  遗产地有了“多重保险”

  “世界自然遗产地覆盖面广,监管盲区多,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实施,这些年,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负责人坦言。

  引入司法力量,形成“公益诉讼+行政执法”的保护合力是我市破解自然遗产地监管之困的创新举措。2020年,市检察院第三分院便在武隆、南川两地基层检察院,设立了公益办公室,并把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有关的所有行政机关、乡镇政府均纳入成员单位,对世界自然遗产实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去年1月,检察官在巡山时发现,武隆天生三桥区域内,有一处养猪场涉嫌违规搭建,且未按标准修建环保设施,环境污染严重。“天生三桥处于世界自然遗产地范围内,我们第一时间发出了检察建议,促使拆除了违建的养猪场并在原地补植复绿。”该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他们还督促相关部门对附近区域十余家养猪场完成了环保设施修建整改,有力推动了法治护遗。

  “保护,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管护的第一要义。”市林业局风景管理处处长陈勇表示。近年来,我市将世界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协同保护,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不断提高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山更青,水更绿

  遗产地生态持续向好

  五里坡自然保护区自去年成功申遗以来,发现的新记录物种就多达30多种,今年更是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包括一个唇形科植物新物种,命名为矮生假糙苏;一个昆虫新属新种,名为五边巨疾灶螽;一个蜘蛛新种,命名为五里坡派模蛛。

  “我们不断加大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这几年,植被更加丰富,珍稀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负责人柴慧明说。截至目前,保护区已发现维管植物197科901属300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79种;有记录的陆脊动物44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张敏强说,金佛山方竹总面积约为23万亩。但一些竹林出现老化,病害,森林系统遭到损害。“这几年,我们对低质竹林进行了改造,仅去年就完成金佛山方竹新造林4000余亩,低效林改造3万余亩,提升了森林质量。”张敏告诉记者。

  以金佛山自然保护区为牵引,南川还在全域范围内推进国土绿化、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去年,该区完成了营造林24.7万亩。

  “‘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围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本底,让山更青、水更绿,生物多样性更丰富。”陈勇说。

  做好“加减法”

  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接连几个周末,武隆白马镇板桥村,泥妞农家乐老板戴会平的电话响个不停。“都是提前打来预定食宿的,高峰时期,一天要接待10多桌客人。”戴会平乐呵呵地说。

  板桥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这几年,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板桥村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发展起乡村旅游,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带动不少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市围绕保护与利用,做好世界遗产地的生态“加减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区域经济赋能。

  天生三桥景区是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曾有一家旅游公司准备投资6000万元,在景区打造一个热气球升空项目。“对景区而言,这绝对是个赚钱的项目,但配套设施却可能破坏遗产地原始风貌。”该负责人说,他们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项目。

  “为生态留白,看上去损失不小,可正是这种坚持,让我们较好地保持了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完整性,解锁了绿色发展密码。”该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武隆全区共接待游客777.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56%、22.74%。

  同样享受到生态红利的,还有紧邻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的巫山当阳乡。这几年,依托“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以当阳场镇为中心,打造平当路、当葱路、当九路三条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倒钟坪、忍子坪、中心坪等区域发展乡村旅游。

  “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了,去年我就挣了20多万。”红槽村民宿老板胡华喜滋滋地说。

编辑: 朱俊洁
城市相册
栏目精选
每日看点
重庆正事儿
本网原创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73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