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2月18日电(韩梦霖)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六周年之际,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的《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修复规划》),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审批印发。
通过实施《修复规划》,预计到2025年,生态系统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初步建成,三峡库区、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逐步增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预计到2035年,重庆市森林、草地、河湖、湿地、农田、城镇等生态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
《修复规划》着眼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个目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三带四屏多廊多点”总体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聚焦自然、农田、城镇三大生态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一核四片”5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构建全要素统筹、全空间覆盖、全过程传导、全周期监管的规划实施体系,规划期内部署了27个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为此,重庆将分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实施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实施大巴山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好“天然氧吧”;实施武陵山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发挥全球“生物避难所”战略作用;实施大娄山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好“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实施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生态保护修复,助力建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重庆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完成国家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公布的中国十大特色生态修复案例。广阳岛、铜锣山两个生态修复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作为典型案例发布。分类处置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图斑914个、面积2214公顷,顺利通过国家抽查。持续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全市自然保护区增加到58个,9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探索建立生态地票等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市生态系统质量有效改善。